康平路65号的居民为在大门口建无障碍通道,呼吁了20多年。近期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终于得到解决:大楼门前高高的台阶旁,多了一道之字形不锈钢双扶手坡道和一个搓衣板式缓冲坡道。面对居民送来的锦旗,区建交委负责人很惭愧,将它作为镜子挂在办公桌前,时时提醒自己。
康平路65号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大楼紧靠马路,门厅台阶10余级,高约两米。大楼内有居民146户,70岁以上老人占一半。由于台阶较高又无坡道,腿脚不便的老人深感烦恼,年年向居委和物业反映,希望加装无障碍坡道。然而,由于绿化、马路周边环境规划以及改造资金问题,居民们这一“小小的改造”要求长期得不到解决。住户罗女士抱怨:“嘴上都赞成,但真要实行起来比登天还难!在一些人眼里的‘小事’,在我们老百姓看来却是关乎每天生活的‘大事’。”
“小小的改造”为何一直难进行?居民老刘说,街道和区有关部门不是不“出力”,除了规划和经费问题外,每当工程实施方案的意见要征询,还会遇到少数居民不同意见。有的居民担心安装坡道后会影响大楼的整体美观;隔壁大楼居民则担心会影响到他们正常通行;还有的则担心施工若要移植门前的绿化,与周边环境不协调……一遇到这样的“阻力”,改造计划便遥遥无期。
今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后,徐汇区建交委、无障碍办公室开始梳理居民多年未决的诉求,“走群众路线,要真正走进群众的心坎里,既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马上就可以办的事,又要未雨绸缪统筹考虑好难办之事。”大楼无障碍项目被再次列入改造计划。业委会主任武先生介绍,区里无障碍办公室设计了好几次图纸,一次次征求大家意见。业委会也一个个征求意见,对个别不同意的,居委会再做工作。最后形成了既保留绿化又不影响小区整体美观,同时又兼顾到相邻楼道居民进出的方案。
在各方努力下,居民20多年的诉求终于得到回应并获得满意解决。家住6楼75岁的戴女士含着眼泪说:“老伴患有心脏病,每次外出看病,轮椅车上不来、下不去,都要麻烦门卫等帮忙。只可惜老爱人过世了,没享受到。”
为表示感谢,居民们做了一面锦旗送给有关部门,徐汇区建交委负责人说,“居民送来的锦旗其实是对我们工作的批评和鞭策,面对锦旗我们心里更多的是惭愧。”这位负责人说,近两年来全区已有近一半小区楼道进行了无障碍通道改造,今年还将进一步梳理,只要是符合安装条件的,年内都将列入计划,“群众路线就是要走百姓想走的路线,一心为群众办实事,把‘小事’办扎实,争取获得更多‘名副其实’的锦旗。”
本报记者 袁玮 通讯员 赵华生 周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