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时兴“微”。微博、微信、微新闻、微电影、微小说。季振邦兄新出版了一本散文集,书名就叫《微生活》。
且不要以为作者赶时髦,凑热闹。这本书中的大部分篇章是十多年前甚至再早些时候,就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上发表过的。千把字左右一篇,写的也是大家熟悉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用今天流行的话说,即“微”事,由此看来,振邦兄早就是“微”派了。
说实话,《微生活》中的微散文,我当年读时就觉好。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也在不断老去,但依旧鲜活的是《微生活》中的微散文。
回看回味《微生活》,首先是内容很好看。从吃红薯、吃黄泥螺、吃玉米、吃螃蟹、吃泡饭、涮羊肉、吃火锅等等的吃,到爬楼梯,家中的锁,脱排油烟机,防盗门,到望月,贬官文化,遭遇《珍珠塔》,焦山调侃,饥饿的悬空寺等等心路历程与四方行走。让人走进了世态百相的大世界,品味各种细小庸常的生活。因为我们的生活不能只是轰轰烈烈,天天有什么让人心跳的大事件,更需要柴米油盐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从这个意义来说,《微生活》就是满足了人们踏踏实实过日子的需要。
再者就是作者把“微”事写活了。就以吃烤红薯为例,从“烤炉旁,香香的热气蒸腾着,重感冒也闻得出来”,这是写香味。“剥去薯皮,更不得了,那肉酥酥的、松松的、颤颤的,或红或黄或白,还会想起软玉温香的词汇来”,这是写视觉。“从田里挖出来、洗一洗,或干脆在裤子上擦一擦,张开血盆大口‘咔’的就是一口,干脆利落”,这是写小时候在家乡生吃红薯的情景。还有像“我是爱吃烤红薯的,在冬天,如若火锅与红薯不能兼得的话,我是会选择红薯的,就是‘鸳鸯火锅’也不行,哪怕新来一个‘第三者火锅’对我也毫无吸引力。”这是用幽默调侃的语句写红薯对自己的吸引力。
还有,虽是“微生活”,作者却把“微”事放大了。即从“微”事中引申出大道理。譬如《戏说黄泥螺》中,作者在活灵活现,幽默风趣地描写黄泥螺的种种优点后,笔锋一转,拿黄泥螺的味道与蛏子、蚌与田螺等对比,认为蚌的味道“淡出鸟来”,田螺的肉太硬,蛏子的形象骇人听闻,一概不如黄泥螺,直使“六宫粉黛无颜色”。作者最后感慨道:“如此娇小的黄泥螺是怎样产生如此浓烈的香味的?其中一定有谜,我猜不出来。但我知道,只有强烈的反差,才能产生最好的艺术效果。无疑地,黄泥螺是最好的艺术品,它的作者是大海和沙滩。”因而他的作品不但有平凡生活的诗意,而且充满了生活的哲理。
末了,我还想说的是,《微生活》也给我们的文学创作带来一定的启示,社会需要大题材,也需要小生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更需要读到一些短小的,贴近生活的,给人以哲理和启示的小作品,以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审美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