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2014年4月22日发布一条消息:“4月21日,人人网流传一张照片,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这位蓄着胡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没穿袜子的老人不是来作脱贫报告的,而是一名中科院院士,叫李小文……有人说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意思是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这张照片把网民乐翻了,跟帖很多,其中绝大部分是“点赞”。
近年来,有些专家、教授的“神观点”“神答复”“神发言”“神建议”满天飞。人们之所以冠予“神”字,是他们好像不是生活在现实世界里,所言所论,天马行空,“王顾左右而言他”,甚至颠倒黑白,完全不接地气,令人无法相信那是出自一个标签着“理性至上”的高级知识分子之口。
李小文院士以如此形象播腾众口,会不会也是喜欢胡说八道的专家、教授之“神”的另一种反映?是不是也是一种迂回包抄的炒作新法?
有好事者翻出《经济观察报》特约记者于2009年3月对李小文的采访报道,一下把人们的疑虑打消掉了。
该报道披露了李院士自述的一些经历,老实说,许多细节都归不进“高大上”,或许还有点让主人公“坍台”。我注意到,李院士不那么“光辉”的“事迹”,很大一部分跟我及生活在我周围的普通人重叠,尤其是有一段对李院士近距离的描绘,堪称“绘神绘色”:“整个上午,在他位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办公室里,这位六十一岁的科学家都在不断为坐在真皮沙发上的记者递烟、点火,而他则坐在同事送给他的小竹椅子上,用带有浓重四川口音的普通话一再向我们重复,自己从来没有用功念过书,从来没有努力争取过什么,从来没有过多过高的觉悟和志向……”其中,李院士在回答记者关于“当时没想过要留在美国吗”的提问时说的话,最令我印象深刻。他说:“也不是完全没想过,但基本上我觉得在哪儿都无所谓。我也没有别人那种要回国大展身手、报效祖国的觉悟,真的没有,只是当年是杨老师把我们三个人送出去的,后来杨老师当了所长,叫我们回来,我们三个就都回来了。”多么实实在在的表述!
李院士2009年时表现出的“神态”,跟如今网上疯传照片上的“神态”,一以贯之,应该可以排除“作秀”的可能。我相信只有这样真实的人,才会毫无顾忌地以“扫地僧”形象示人而不感到“坍台”。
事实上,从网民对于某些专家、教授、院士的“神观点”“神答复”“神发言”“神建议”嗤之以鼻,到对李院士“扫地僧”的“神态”十分容忍,甚至欣赏的过程,充满了“反讽”意味。在中国学界,不时爆出揩油科研经费、不择手段争院士争职务、掮着专家的名号为企业做虚假宣传、学术造假、故作惊人之语、争权夺利等等丑闻,人们对于那些利用一切机会炒作自己、名不副实的专家教授,早已丧失了尊敬。因此,与其说网民对于“实实在在”的李院士“点赞”有加,毋宁说是对那些“虚火上身”的专家教授的不认同。可以说,它是社会心理和评价系统对于专家教授的认识,作了一次微妙的调整。
不以貌取人是对的。专家教授,不一定西装革履,也不一定非“土老帽”不可,更不要求一定要像西方的法官那样峨冠博带才算体现职业特点,关键是其思想境界、行为举止、学术造诣与他的身份匹配、对应得起来。否则,再怎么高谈阔论也没用。
当年辜鸿铭梳着小辫走进北京大学课堂,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辜教授平静地对他们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我的辫子可以剪掉,然而诸位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此言一处,下面一片静默。
这则有名的掌故放到今天,和李院士的“神照”参照来读,别有一种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