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是中国人的俗话。在美国,妇女的地位一直存在着争议,一方面女权主义是美国社会绝对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但另一方面美国专职家庭妇女也不在少数。我身边的朋友,家中多是全职太太。有些家庭先生还是在读的博士生,靠奖学金养活一家三口,收入并不高。但拿着考古学硕士文凭的太太还是安心在家带孩子,偶尔帮衬指导一下邻居家孩子弹钢琴,全家其乐融融。以前看五四时围绕着《玩偶之家》的讨论,说妇女没有经济地位就没有社会地位。但在美国似乎却不全然是这样。家庭妇女不仅有社会地位,也有巨大的经济能量。
上回介绍儿童医院的基金会提到了华盛顿州内的基尔德(guild)团体。这个英文词儿,原来指的是欧洲中世纪的商业行会,但这个意思此处实在不能生搬硬套,因此还是用个音译吧。华州的基尔德并不隶属于基金会,这多是一些由家庭妇女们组织起来的小团体,少则三五知己,多则数十邻里亲朋。家庭妇女并不意味着没有社会活动,她们在闲暇之时举办慈善性质的茶会、舞会、赛马会、网球赛……不一而足,借此结成一张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其平均筹款规模占到基金会善款总额的20%,这意味着几乎每年基尔德团体都能为医院募到上千万美元!
女性的知性和感性,与慈善事业有着一股天生的契合。而社交活动,亦是欧美传统中,女性专擅的长技,没有女主人的沙龙,便缺少了慧与美的灵魂。而当女性把这种沙龙传统带领到社会慈善的轨道上来,又焕发出了无穷的正能量。值得一提的是,西雅图儿童医院本身是由一名妇女为亡儿创立的,而我在基金会的访问中所遇到的各级主管都是女性,其余的工作人员,放眼望去也多是巾帼人物,在此间妇女何止是顶起了半边天!
女性走回了家庭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她们参与社会的方式或与职业女性不同,但丝毫没有因为不在职场而淡薄社会的使命感。在我寄宿的人家,Irene是一位已经居家六十年的家庭主妇了,但同时也是一位有将近三十年“志龄”的志愿者,每周五都在医院做志愿服务,两次登过报纸(这次是第三回了)。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是主妇们的一大优势;社会的文明与富足程度,也在无形地支持着主妇们活跃在社会舞台上。相形之下,身在职场,有时却只是系统中的一个齿轮一个螺母,个人的创造与价值也同样会在公文琐事中消磨殆尽。若是如此,居家与工作,又是孰得孰失呢?
我不确定在中国社会现时是否能够拷贝华州基尔德的模式,使之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一支主力。这里我只想用华州基尔德来说明,居家的并不都是绝望的主妇,她们是一支伟大的社会力量。
(发自西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