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日本军国主义史的研究,我们确定有一条原则,即编辑文献集时,除极少部分使用中国资料外,99%以上都要收集、翻译、归纳日本自己的历史资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的武器才有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蒋立峰说,两个月前,当他在吉林省档案馆看到这批数量庞大的日本侵华档案时,又惊又喜。
本原性和唯一性难得
“这10万卷件档案分两大系,一是日本关东司令部的,二是伪满中央银行的,是全系统档案,非常难得。另外,这些档案分门别类,管理得非常好,便于研究,可见档案馆花了相当大的功夫。”蒋立峰说。
蒋立峰认为这次公布的档案既有价值,又有特色。特色在于它是原始档案,且是日本人在本地形成的历史档案,虽然当中也有一些是在其他地方形成,通过情报交换来到这里,但大部分还是在本地形成的。“这就具有档案的本原性和唯一性,这一点非常重要。”
蒋立峰提到,在日本国内有一个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这是日本国内研究公布历史资料最重要的机构,他将国会图书馆、防卫研究所、外交文书场馆等机构的历史资料全部集合起来,整理后做成电子文件,放到网上,全世界的研究人员都可以在网上查阅这些资料。他说,国内的研究者做日本研究,都要去这里寻找资料。“这次,我从吉林省档案馆新发掘出的侵华档案中挑了一些,到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去核对,发现相当一部分那里没有。有一些如关东军司令调动军队的军事命令,那里比较全,但就缺几号,吉林省档案馆这批档案中也都有。”蒋立峰说。
他还说,这批档案中有《通信检阅月报》和治安月报等,这是非常重要的史料。这些史料生动地记载了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推行殖民统治的严厉和残暴,对研究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治安月报中会写道,和抗日军队打仗时,铁路沿线多少米内是什么情况,之外有多少抗日军队,要采用什么办法抵制抗日。”蒋立峰说,从这些详细得令人惊讶的史料中,可以看到在东北的抗日军民斗争之艰难,能够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小。
新档案提出新铁证
新公布的档案为日本侵略中国增添了新的铁证。如新发掘出的南京地区在大屠杀前后人口变化统计,就是对南京大屠杀确实发生的新的证据。档案显示,日本人在自己的统计报告中指出1937年6月,南京及周边有100万人,而大屠杀后半年是30万人。日本右翼势力狡辩说南京大屠杀之前,南京的人口就不足30万人,就要提出更新的资料来证明。这份档案是一个生动而真实的记录,和过去已经找到的当年进入南京城的侵华日军日记中的记载同等重要。
在“慰安妇”问题上,档案表明购买“慰安妇”的资金来自军队公款,这解释了“慰安妇”的来源和日本军方及官方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有大量东北地区的宪兵队、宪兵支队的报告,也反映出他们对“慰安所”的运营和管理,这说明日本政府在这方面脱不掉干系。
但蒋立峰同时明确指出,不能因档案中显示“购买”“慰安妇”,就认为日本军队里的“慰安妇”都是这样得来的,要清楚这只是其中一个方式,有相当多的“慰安妇”,是日本军队在被侵略地区抢、骗、掳来的女性,有的直接被拉到炮楼或驻防里长期凌辱。而且购买并不把钱发给这些女性,而仅仅是用来采购的程序费用。
另外,在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只是对日本侵华史研究得较多、较为透彻,但对日本如何侵略东南亚等地研究不够。“日本一直说是为了解放亚洲,解放东南亚,声称在东南亚没有受到反抗。对这一点,亚洲学者反驳不够,因为研究和资料不够,说话底气就不足。”蒋立峰说,这次公布的档案里就有少部分关于爪哇和印尼的档案材料,这有利于对日本侵略扩张的整体研究。
有力还击日右翼势力
提到吉林省档案馆新发掘的日本侵华档案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蒋立峰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侵略战争的定义一直含糊其辞,他试图用这样一种模糊的理论蒙蔽日本人,事实上也确实蒙蔽了相当多的日本人。但是试想,一个国家将军队派到国外,去其他国家实施经济掠夺,或建立殖民政权,这不是侵略还是什么呢?1995年以后,民族保守主义取代和平主义,成为日本的主要思潮,否认他们在近代史上发动过侵略战争。他们到靖国神社去参拜,还声称是向为国捐躯的英灵们致敬。其实,日本明治维新后,参加的所有的战争都是侵略战争,尤其是1931年以后。
“我们该怎样回击安倍晋三?就用这样铁一般的史实给予有力的回击,将这些档案公诸于世,大家就明白了什么叫侵略。”蒋立峰说。
蒋立峰指出,在与日本右翼势力进行的这场现实斗争中,这些历史档案的公布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吉林省档案馆馆藏的日本侵华档案共有10万卷件,今后要更好地发掘和利用。现在,对这批档案的研究,吉林省档案馆已寻求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
蒋立峰说,希望我国档案管理和使用能更进一步,让国内外学者共同研究这些珍贵史料,让日本侵华的史实完全展现在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面前。
他还提到,美国国家档案馆存在相当多的日本的档案和文件,他去查阅过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资料,看到许多照片和侵华日军写的日记。但在那里查阅的条件不充分,如果能够把它们都利用起来也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