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日军侵华“吉林档案”首次公开·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4月2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万卷件日本侵华档案发现始末
  吉林省档案馆馆藏的10万卷件日本侵华档案,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赵素娟,是吉林省档案馆的离休干部,今年81岁,她参与了吉林省档案馆接收、整理这批档案的全过程,是这批档案接收和管理的亲历者。她向记者讲述了发现、挖掘和整理这批珍贵史料的全过程。

  1953年11月,解放军某部在长春计划修理地下的电缆,寻找铺设管路的地方时,在伪满日本关东宪兵队的旧址,即现省政府大楼背后,发现了埋藏着的大量档案卷宗。长春市公安局立即组织人员深挖,最终挖出了一大卡车日本关东宪兵队的档案。

  “由于这些档案1945年时就埋在地下,大部分都是粘在一起的。有的粘的比较厉害,用档案人员的话说,有的都成了‘档案砖’,一大块一大块的,有的烂成一团。”赵素娟说。

  档案的埋藏情况显示,这是日本关东宪兵队在撤离时没来得及销毁仓促埋在大楼后边的。1954年,馆里检索了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档案,有一个名叫弘田利光的战犯供述:“1945年8月中旬,奉宪兵队长平林茂树之命,将新京宪兵队本部及宪兵队司令部的公文档案于本部楼下锅炉内焚毁,未来得及烧的就埋在后边地下。”

  对档案的整理工作从1955年9月开始。为了迅速清理敌伪政治历史档案,吉林省委决定将长春市公安局保存的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档案,移交给省公安厅。从全省抽调了50多名翻译和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系统整理。

  吉林省政府于1954年9月搬到长春市(原来在吉林市)。现在接收的档案正是那时候整理的。

  1982年5月,省公安厅将保管的关东宪兵队档案移交给吉林省档案馆。连同他们在整理过程中编制的各种检索工具,如人名卡、组织卡等。档案接收进馆后,吉林省档案馆又根据档案的破损情况,如字迹脱落或快脱落的,采取技术办法重点修复。由于种种原因,对这批档案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从2012年全面启动,并很快取得成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日军侵华“吉林档案”首次公开·特别报道
   第A04版:日军侵华“吉林档案”首次公开·特别报道
   第A05版:日军侵华“吉林档案”首次公开·特别报道
   第A06版:日军侵华“吉林档案”首次公开·特别报道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人物·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观点·评论
   第A14版:新民图视绘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观点/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第B04版:国家艺术杂志/展事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展事
   第B06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B08版:好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10版: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B12版:夜光杯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阅读/连载
   第B15版:新民俱乐部
   第B16版:目击
用铁一样的事实还击狡辩
十万卷件日本侵华档案发现始末
“慰安妇”制度日本官方难脱干系
新民晚报日军侵华“吉林档案”首次公开·特别报道A06十万卷件日本侵华档案发现始末 2014-04-26 2 2014年04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