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共鸣
荷兰新音乐团是以委约、表演当代音乐为主的世界名团,这次来沪参加“上海之春”,也引起了市民的关注,低价公益票被抢购一空。以优惠的票价能够聆听名团,让昨晚的这台音乐会在开场时上座率达到了将近九成,演奏家们出场时,听众的掌声也颇为热烈。乐团演奏的第一首乐曲《小鸟》,是一位巴西作曲家的作品,节目单上的“催眠和咒语意味的反复”“作曲家表达的是神秘主义和先验主义情感”“微分音的持续的五度和弦”等描述,让人有点不知所以然,但聆听时明显感到音乐里融入了东方元素,一段五声音阶的旋律还让听众猜测起究竟是《苏武牧羊》还是《昭君出塞》?不过,随着音乐会的展开,有些缺少可感音乐形象的乐曲,让听众难以共鸣,敬畏之感渐渐弥漫心头。
未解奥秘
尽管这台音乐会上演的7首乐曲都是有标题的作品,如《嫫尼的祈歌》《骑》《绿龙》《地平线》等。但用作曲家陆建华的话说:“中国听众的心理期待与标题所要表达的情感不相符时,反而会形成混乱的欣赏错觉。”记者在费劲辨析般的聆听中感到,乐曲的情绪似乎决定了听众的欣赏反馈,情绪热烈流畅的,反响就会热烈;比较平淡或者生涩,场内只会响起象征性的掌声。由于节目单里对每一首乐曲的文字描述,大多过于艰深和拗口,借助昏暗的灯光也看不清楚,所以,很多听众也很难被引导着去理解或者感受作品的内涵。在这样的欣赏氛围中,虽然听惯了经典音乐的市民,也很想感受当代音乐的妙趣,但由于演出前并未举办普及讲座,演出过程中也没有现场讲解,因此,中场休息时大批听众纷纷离场。
拉近距离
有一次,上海爱乐乐团演出一部先锋音乐作品,请作曲家葛甘孺当场讲解各种声音元素的变形和组合,让听众在聆听时大有所悟,共鸣十分热烈,这一幕似乎还历历在目。“上海之春”也曾尝试过新作音乐会上让曲作者现场讲解,效果相当不错。听众对新作品有陌生感,与超越传统手法的当代音乐作品,更是十分遥远,采取普及、讲解、互动,都是拉近距离的有效手段,而且,是体现音乐会价值内涵的必要措施。因此,作为以“力推新人新作”为主旨的“上海之春”,是否应该建立一套音乐会的普及机制,让听众不再趁兴而来,中途退场?
昨晚,记者与上音作曲系主任叶国辉教授谈起听众因“没劲”而纷纷离去时,他很有兴趣地说:“我们马上着手准备,13日的‘南北对话’音乐会要上演郭文景、许舒亚等一批作曲名家的作品,当天上午请他们在上音围绕演出作品进行演讲,也希望市民们能来先听讲解,再参加音乐会。”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