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从事青少年培养工作和体育慈善事业的刘军,对绿地申花和东亚两家俱乐部可以说都有发言权———他是曾经的申花10号,又长期在崇明基地辅佐老帅徐根宝。本报提出的“找准特色、错位竞争”得到刘军的赞同,他还认为三支球队不仅需要雄心、决心、信心,也需要耐心,并把自己的建议归纳为六个字:广积粮、缓称王。
“2005年的时候上海有3支队,现在又有3支。应该说他们都很努力,但确实有各自的困难。绿地申花正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是在为以前欠的债还债,20年换了25个教练,折腾从没停过,这是很伤元气的;根宝基本靠他自己在搞足球,资金方面肯定不宽裕;申鑫从外地过来,要融入上海滩不容易。”刘军说,“我觉得上海足球需要时间,英超其实也是这样的。弗格森在曼联26年、温格在阿森纳16年,都不是急功近利。我们可以不争朝夕的,人家不是说了嘛,过了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上海是一个有足球文化底蕴的城市,我们的俱乐部不要把眼光仅仅放在成绩上,还应该想一想,每年投入到青训多少?投入到社会公益多少?”
身在上海老克勒明星队的刘军,也表达了愿意为上海足球出力的愿望,他说:“像老克勒里面很多的老球员,过去都是身经百战的,这些人利用好了吗?没有。如何把上海的足球资源好好整合,是不是也该好好想一想?”
与刘军观点类似的,还有上海足坛曾经的旗帜性人物范志毅。绿地申花成立之初,范大将军也积极建言,甚至还做好了各种准备,却并未得到合适的机会,以至于有些心灰意冷。“不是说我自己要怎样怎样,是过去申花出来的一批人都被忽视了。搞足球需要专业的人来办专业的事,别的不说,绿地申花今年的内援引进是很失败的,买来的人有几个好用?我看着都急。二次转会不好好利用的话,今年说不定就危险了。”
昔日的申花门将虞伟亮如今已投身商海,但他其实也在做一些有关青少年足球的培养工作。他认为:“首先三支球队不要降级,这是最起码的。先想办法生存下去,同时也要好好去做夯实基础的事,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完备的青训系统建立起来。光靠买人是不行的,得培养自己的骨干。其实现在外面踢球的小孩越来越多了,但没有很好的引导。这方面我们得学学日本,他们是把足球当做事业在做,我们可能是当做企业在做!” 本报记者 关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