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生活中,有许多时间是在火车上度过的。以我所在的城市常州为中心,向东,到无锡、苏州、上海;向西,到镇江、南京、合肥;向北,到枣庄、北京……最近这次,五一节去南京,我带的是法国出版人安妮·弗朗索瓦的《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一书,是作者50年读书时光的回忆录,阅读成为作者,甚至是巴黎人的生活方式,也只有巴黎会产生这样一本书。
火车上,如果没有旅伴的话,时光就是漫长的枯燥的,人也显得有些忧郁和沉默。而进入读书状态,时间则多彩而有趣,快速而丰盈。这里的读书,不是读火车上的时尚和旅行杂志,而是读那些平时精挑细选买来,但没有时间或心情阅读的人文社科书。
陌生的车站,一闪而过的地名,成为生命中必经的场景;来来往往,上下走动的人群,喧哗、嘈杂的声音,成为独特的背景;书,让我心平气和,如入无人之境,只听见书中的声音和自己内心的回响。
火车上读书,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随着飞驰的火车呼啸而过,并穿过幽深黑暗的山间隧道,进入阳光下,达到心灵平静;火车上读书,是属于一个人的特定时光,忘记他人存在,甚至忘记自我存在,只在书中呼吸,沉醉;在书中思索,遐想;火车上读书,不再是东一本,西一本随意地读,而是更集中,更深入;不再断断续续地读,而是反复琢磨,探其内涵,间或记下点感悟;火车上读书,沉浸于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抚摸有质感的书,闻着纸墨书香的气息,不被打扰,没有喧嚣、浮躁。而不被电脑和手机控制的世界,慢节奏,安静,充实,真想这样一直走在路上,火车上。
就在火车上,在路上,我读完冯骥才《乡土精神》、易中天的《中国智慧》、周云篷的《绿皮车》、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等散发生命和精神光辉的书,记忆深刻,感悟深切。数字化生存环境下,书作为信息传播、思想传播的重要手段,仍会存在,因为总是有无数喜欢读书的人,还有像我一样,喜欢在火车上,旅程中读书的人。
其实,即使有旅伴,比如我和好友霞去安徽桐城,我们也是各捧一本书读,而非聊天。因为在火车上聊天,说小声听不见,说大声会影响别人,总聊家常里短也挺无聊,莫如与书作无声的交流,细致而深入。
《读书年代》这本书中记录各种各样的读书方式,而我觉得,可以加上一种——在火车上读书。这是最接近生命美好本质的一段时光。火车上读书,书也有了温度,厚度和力度。
在火车上读书,在心路上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