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六月火药味十足,除了世界杯的激情对抗,中国玉林这个不起眼的城市,也有它独特的贡献。后者源自其一年一度的狗肉节,爱狗人士及主张自由吃狗的人们,展开了一场漫长艰苦的论战,双方使尽浑身解数,至今尚未分出胜负。想在玉林狗肉节话题中力挽狂澜,说服对方,任何辩论高手恐怕都会感到绝望。
部分爱狗人士的极端甚至可怕,他们对狗的特殊情结,以及由此表现出的玻璃心,在过去已露出端倪。这一群体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论战无理取闹的成分,这是舆论的局部表现,但他们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整个论战都是非理性的,相反双方的观念及其依据都值得分析和倾听。主张禁吃狗肉的人们经常会亮出他们的道德观,一种常见的说法是,狗是人类的朋友,善待狗是人类文明的反映。而在反对者看来,捍卫动物权利是狭隘甚至虚伪的,他们引用“动物权利论”权威学者的主张,认为应该采用平等的道德考量,若不能在其他动物身上表现出同样的关怀,则无异于动物种族主义。
斥其虚伪,将爱狗心态归结为中产阶级的矫情,反对者的这些阐述在一些人看来抓住了爱狗人士的七寸。问题在于,爱狗人士内部其实分化明显,其中既有动物保护洁癖的另类人群,也有理性的爱狗达人。在后者看来,他们反对吃狗肉,本来就不是为争取所谓的动物权利,他们甚至光明正大地主张动物种族主义,表现出对狗的偏爱。动物权利太虚无,偏好则颇为普遍,一旦走出“动物维权”陷阱,爱狗人士反而释然。
主张吃狗的人认为吃狗至今仍是一种风俗,其自由应该得到保障,而爱狗人士则反复论证爱狗情感的依据。双方都能实现逻辑自洽,看来其分歧在于各自秉持不同的伦理观。这种分歧本来天然就存在,但为何玉林狗肉节期间,双方火力全开?分析爱狗人士的担忧不难发现,他们的过激反应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日常的吃狗行为局限于个人,但狗肉节让吃狗行为节日化、仪式化,对于爱狗人士而言,这无异于挑衅,从情感上难以接受。其次,有不少爱狗人士反复提到,玉林狗肉节导致窃狗行为泛滥,其中就包括宠物狗。从这两个因素看来,爱狗人士的表现显然并非无理取闹。
狗肉节与窃狗行为存在何种关联,目前尚无明确答案,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没有狗肉节,窃狗行为依旧存在。很多时候,动物保护主义者所宣扬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只是一厢情愿,通过禁止买卖继而实现没有杀戮,这样的成本太过昂贵,其合理性也值得怀疑。如此看来,爱狗人士禁吃狗肉的主张很难得到满足,或许可以退而求其次:吃狗肉的风俗可以保留,但是否可以尝试不再以狗肉节的形式来满足口腹之欲?显然,双方都有所妥协,将有利于收获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