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指导育儿
过去13年里,费城的公共卫生护士谢里·威尔逊-贝一直与新生儿家庭打交道。
她定期探访这些家庭,从孕期一直到孩子两岁,在产前健康、新生儿护理、家庭角色、亲子关系和母亲定位等多方面提供有用意见。遇到照顾孩子困难的人家,威尔逊-贝最勤每周登门拜访一次。
“如果没有她,我真不知道怎么办。”年轻妈妈艾里斯·雷耶斯说。从扎襁褓、哺乳到理财、规划生活,威尔逊-贝为她提供了不少意见。
刚怀孕时,雷耶斯和孩子的父亲十分紧张。多亏认识了威尔逊-贝,这对年轻夫妻安然度过初为父母的关键时期。从威尔逊-贝那里,他们了解了孕期常识、产后抑郁症,并清楚掌握女儿德莉拉生长发育的每一步。
威尔逊-贝所属的“护士家庭合作”是美国一个颇为成功的育儿推广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辅助父母们学习抚养孩子的必备知识。这只是奥巴马政府拨款15亿美元发起的众多育儿辅助项目之一。
分组跟踪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最权威的育儿辅导专家菲利普和卡洛琳·考恩夫妇就开始研究亲子关系的影响。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反战运动、嬉皮文化、女权主义兴起,严重挑战传统性别和家庭角色,美国的离婚率急剧飙升。
考恩夫妇当时刚搬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附近,切身体会到社会变革对传统家庭的影响。“我们还很年轻,我们的孩子还很小,周围的家庭纷纷解体。”卡洛琳·考恩回忆说。
当时,年轻夫妻若想寻求帮助学习如何做父母,只能报名产前培训班。考恩夫妇希望能提供更多帮助。他们跟踪研究一些首次迎来新生儿的家庭。待这些孩子入读小学时,再度跟踪研究,直到高中毕业。
“我们注意到,如果改善父母关系,例如育儿、亲密程度和解决问题时的沟通方法等等,会提升父母的总体满意度和幸福感,对他们孩子的学术表现、技能和行为也都有正面影响。”考恩太太说。
为防止先入为主的判断影响研究客观性,考恩夫妻分组研究。一组接受传统的育儿法辅导,尤其强调改善夫妻关系。另外一组家庭则全凭自己发挥育儿,不接受外界干预。
接受辅导的一组家庭总体表现明显优于另一组,夫妻关系越好,家庭关系越好。
10年前,他们跟踪研究低收入家庭,发现父亲的表现至关重要。父亲更多参与育儿之中,能够总体改善家庭幸福度,有效减少对孩子的忽略和家庭暴力。
没有绝对标准
热心推广育儿法的专家认为,这不仅能够令一个家庭更和美幸福,还能让孩子日后学习成绩更突出,减少青春期犯罪的概率,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进而消除贫困。
专家们总结出大概四种育儿方法:专制型、纵容型、权威型和放任不管型。数千项研究显示,权威型是最有效的育儿方式,即家长设立明确的行为标准和后果,但也对孩子的要求适度反应,尽量避免冲突发生。
即使如此,育儿法也没有绝对客观统一的标准,对孩子可能产生的影响也因人而异。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研究发现,唯有整个社区和抚养者的素质提高,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们成长。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优良的育儿方式能解决不少社会问题,然而,只有当父母免于贫穷、暴力和教育程度低下等社会问题,他们才能成为耐心、受人尊重、悉心照顾下一代的长者。 袁原
相关链接
美历来重视育儿法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南希·科特研究发现,美国公共政策历来看重家庭育儿法,希望以此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早在18世纪晚期,总统约翰·亚当斯就写道:“国家道德奠基于私人家庭。”
19世纪中期,美国医生们编写了专门的育儿手册,发放给每个家庭主妇。
20世纪20年代,《父母杂志》创刊,揭开了全美关于育儿法的公共讨论。不久,医生和护士开始探访贫穷人家,告诉他们如何养育健康孩子。
育儿项目盛行全美
目前,美国地方政府也推出各自的项目提高父母的育儿能力。例如,罗得岛州出台“普罗维登斯项目”,缩小所谓“三十到百万差距”,即中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4岁以前儿童掌握单词数量的差距。这据信会对孩子的受教育程度产生中长期影响。
育儿辅助项目盛行全美,因为越来越多研究显示,早年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有益于孩子今后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另一方面,政府教育改革、提高福利等手段解决贫困问题成效不大,于是寄希望于育儿法,希望这成为解决社会不公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