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在现场~~~
在现场~~~
在现场~~~
在现场~~~
在现场~~~
在现场~~~
在现场~~~
     
2014年06月2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现场
她们在杭州相会
沈轶伦
  文 / 沈轶伦

  回来两天了。我脑海里还是挥之不去,两位老人家相会的场景。两颗雪白的头颅依偎在一起。手杖一扔,四只手握在一起,未出一言,两个人的整张脸、表情、身体都跟着激动颤抖起来。

  许久许久,除了叫对方名字,并无别的对话。但多少话语又在其中。

  她们一个是我先生的外婆,今年95岁;一位是住在杭州的葛老师,已经99岁了。今年过了春天,二老循例通电话时闻悉葛老师身体欠佳,外婆便存了心思,一定要去杭州看望葛老师。“她当年对我们很好啊”,外婆说,又像是对我解释,“我那个时候每天从外面回来,先不去自己家,倒要先去葛老师家坐坐。”

  葛老师和外婆,其实没有半点血缘关系,也不是同学同事。一切情谊,全因她们曾经在四平大楼比邻居住20多年。对于至今小门一关,连邻居姓名也不知道的我们来说,也许已经很难想象她们那种把邻里当作亲人的心情。

  四平大楼,是上海“文革”后矗立起的一幢高层电梯住宅楼,当年的现代住宅,生活里还有着旧时里弄的影子。一层楼住着26户人家,家家户户因为同一条走道链接起来。外婆以为那样的生活可以持续终老。谁知道现代住宅也会碰上动迁呢!四平大楼被爆破,邻居四散。可这幢楼,楼里的故事,故事里的情谊,还随着外婆顽强地存活着。

  95岁的她已经几年不出远门了。除了去楼下的花园,她整日呆在家里,打开电视机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早,电视机的音量按钮越开越大,而去花园,也渐渐要开始带上轮椅了。可是这次,她坚持要去杭州。大楼消失后,葛老师随子女迁居杭州。外婆每年念叨着“要去看她”,念叨了10年。

  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就这样走过10年的思念。当车终于停在葛老师楼下时,对方70岁的女儿已经站在路口迎候。外婆身往下一推,竟是连轮椅都不要坐了。推门进去。葛老师一早已经站在门厅里了。满头的白发和满头的白发紧靠在一起。分别很久了。但也像又一次的归来。如同往昔从四平大楼的老式电梯里走出来,外婆习惯性地先不回自己家,而是先去找葛老师。

  “以前四平大楼多好。”外婆终于说。外婆如今所住的公寓楼比邻一所好学校。楼上楼下不少人都出租了房子给学生。小朋友和家长的脸几个月一换。外婆说:“有一个家长长得好像你啊,我总是盯着她看。嘿嘿。”葛老师点点头,拍着外婆的手。

  没有像预想中那样,两老在相会后拉开话匣子。除了拉扯一些生活琐事,见面之后,她们多只是安静相视。但她们彼此都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人才专版/招生留学
   第A12版:东方大律师
   第A13版:新民法谭
   第A14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5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6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7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5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7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09版:金色池塘
   第B10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1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本报信息
她们在杭州相会
背上相机的时候
泳池爷孙乐
老市场
邻里之间
鹤寿(中国画)
新民晚报晚晴风景/金色池塘B11她们在杭州相会 2014-06-22 2 2014年06月2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