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定期举行记者招待会
出任副国务卿后,韦尔斯开始在国务院扩散其影响。他按照自己的偏好和当时局势的迫切需要,对国务院各个司重新进行了组织。他工作到筋疲力尽,处理大量电文,起草简洁的会谈备忘录。他决策迅速,很少有细节能逃脱他敏锐的目光。新闻媒体报道说,驻外大使们更喜欢韦尔斯的“敏锐准确的评论”而非与“他的模糊不清和杂乱无章的上司”讨论。总统也深有同感。韦尔斯是罗斯福真正尊重的职业外交官。记者们发现,韦尔斯越来越频繁手握象牙柄手杖穿过西行政大道从国务院前往白宫。富兰克林·罗斯福有时也会在夏日黄昏乘车去奥克森山,与韦尔斯商谈要事,品尝冰镇薄荷酒。
自然,所有这一切打破了国务院的平衡。尽管韦尔斯赢得了总统的信赖,但还是招致了国务卿的敌视,后者感到他被忽视了,没有得到充分赏识。赫尔被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忽视伤害,也被下属的行为激怒。但是,对他来说,毕竟大势已去。赫尔饱受多种慢性疾病的折磨,包括肺结核病和糖尿病,使他越来越力不从心,让韦尔斯实际上成为代理国务卿。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加剧,世界滑入战争的深渊,韦尔斯的作用越发显著。他是反对轴心国的“智力战争”中的“元帅”。一本杂志评论说:“萨姆纳·韦尔斯天然地适合他的职位,就像他量身订制的衣服一样天衣无缝。”
韦尔斯的这种量身打造的特质成为华盛顿杂乱无章的媒体众多评论乃至好奇的对象。无论何种场所,韦尔斯总是衣装得体,举止优雅。挑剔尖刻的观察家发现,在潮湿的日子,他的贴身男仆会在中午来到国务院,给其主人带来换洗的衣服。韦尔斯的打扮装束:素净、一丝不苟、品位卓越,成为对他个性描述的常用词汇。他也毫不例外地被冷冰冰的术语描述。《华盛顿邮报》刊载文章称“他冷漠的、冷淡的、冷冰冰的行为举止,足以使受蒙骗的外国外交官在10分钟就被冻僵凝结”。《时代周刊》将“高深莫测的,冷冰冰的,半遮半掩的萨姆纳·韦尔斯”所带来的外交挫败比喻为“一个冰柱直插心脏”。
韦尔斯的同事对上述评论并无异议。罗斯福朴实的内政部长哈罗·伊克斯认为,韦尔斯“哪怕是在决斗中,也表现出冷漠的高傲”。“如果他还会笑的话,”伊克斯在另一次谈话中说,“肯定是我不在场的时候,他总是表现出自命不凡的庄重,仿佛他肩负擎天大力神阿特拉斯的所有责任。”
1940年2月9日上午11点,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其椭圆形办公室举行定期的记者招待会。大约150名报刊记者蜂拥而至,把这漂亮宽敞的办公室挤得水泄不通。在稍事说笑逗乐后,总统拿出打印好的文稿,开始大声读了起来:根据总统要求,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先生将很快动身前往欧洲,对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进行访问。本次访问的目的主要是就欧洲局势向总统和国务卿提出报告。韦尔斯先生也得到授权,不以美国政府名义提出任何建议或作出任何评论。各国政府官员与他的谈话将以最高等级的机密予以保存,并且由他本人呈送美国总统和国务卿。
这一通告立即引来记者们暴雨般的提问,但总统将大多数问题敷衍而过。他特别担心他私人特使的出访导致人们猜测其目的不仅仅是限于了解欧洲局势的现状。当一位记者问道,韦尔斯是否会讨论美国政府对可能的和平的看法,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有些恼怒地回答:“你又来了。”他回答:“现在,大家都不要迂腐地刨根挖底了……整个情况就是这样。你们如果添加其他的任何内容……对此添油加醋,你们就搞错了。”
当然,因上述插曲预兆着美国对欧洲事务不断加深的卷入。人们提出了各种看法,但富兰克林·罗斯福拒绝给出他派特使这一做法的任何理由。他对一位顾问说:“他本人才是唯一清楚为什么派韦尔斯出访的人。”他口授给韦尔斯的指示,并且对内阁成员说,特使收集的任何信息可能都不会与他们分享。就连陪同韦尔斯出访的一个人都承认,对“所发生的一切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