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来,宫明华雷打不动去阳光家园当志愿者,自掏腰包的路费就花掉了几千元,付出的精力和时间难以计数,不过,她乐在其中,甘当大家的“宫妈妈”。
继承家风热心助人
宫明华是抗日烈士的后代,爷爷和大伯都是开办私塾的教书先生,他们不仅不收贫困生的学费,奶奶还经常把拉黄包车的穷苦人带回家,让他们吃饱饭,换上新衣服。宫明华继承了优良家风,一向不计个人得失。
1970年,宫明华插队落户来到安徽淮北农村,不怕苦不怕累,多次被评为先进,并光荣入党。她的事迹不仅上过安徽省的报纸,务农故事和大幅照片还在上海大世界的上海下乡知青先进事迹展览会上展出过。退休后,她把参加慈善和公益活动作为一件大事,连续数年资助江西和安徽的两名困难学生,又在家乡奉贤出资1.8万元铺路。
2004年,她和爱人买房定居奉贤四团镇张家村后,就加入了村里的平安志愿者巡逻队和宣传队。2006年,四团镇阳光家园成立,她看到50余名学员都是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于是主动报名当志愿者,去教文化课、出黑板报。
耐心传授生活技能
原本五音不全的她,为了教课,反复跟着电视里的音乐节目演练歌曲,带着学员们一起唱红色歌曲。智障学员的接受能力弱,要一句句反复地教,一首歌要学上一个月,宫明华却从不焦躁埋怨,而是耐心地在黑板上一句句地写、一句句地领唱。如今,《闪闪的红星》《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成了学员们最喜欢唱的歌曲,他们还希望再多学几首。唱完歌,宫明华还播放碟片教大家跳广场舞、交谊舞,让他们在美妙旋律中促进康复。
谁有了一点进步,宫明华就在黑板报上写一笔,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重拾信心;谁调皮捣蛋,宫明华就找他谈心,看看他最近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鼓励他安心学习;谁欠缺生活技能,宫明华会一笔一划地教他们简单算术,学会买东西找零、去超市先寄包等生活常识。如今已经有学员学会算账、写信,能开杂货铺养活自己了。
课外也是“宫妈妈”
不仅在课堂时间悉心帮助学员,课堂以外的事,宫明华也要管。
30多岁的小陈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管不住他。每次傍晚在村子里看到小陈,宫明华总会问一声“吃饭了吗”,给他买几个包子;下雨天看到他只顾着玩,连伞也不撑,宫明华就带他回家换上干衣服。后来,父亲把小陈送进敬老院,智力低下的他跟老人合不来,还打了架。宫明华听说后赶过去,带着他向老人道歉,说服两人握手言和,又劝服陈父把儿子接回家,仍旧每天送他到阳光家园学习。
陈父去世后,宫明华看到他家里脏得一塌糊涂,水池里堆满脏碗,被褥油腻发黑,便经常带着几个学员一起帮他打扫卫生,手把手教他烧饭做菜。如今他已经学会简单烹饪,知道定期清洗被褥,家里比过去整洁多了。虽然智商不高,但小陈很清楚“宫妈妈”对他好,每次碰到她就要拥抱她,逢人就夸“宫妈妈”。
爱戴宫明华的学员很多,学员们经常打电话向她诉说心事,每次宫明华都会挂断电话回拨过去,帮学员节省话费,有时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她的话费每月都要付一两百元。
有一次,一个学生突然不来阳光家园了,她骑车一个多小时辗转找到他家,这才打听到他受父母吵架刺激旧病复发,住进了精神卫生中心。宫明华赶紧带上衣服、书籍和食品去探望。见到宫明华,孩子可怜巴巴地说“我想宫老师”,让她鼻子一酸。回到奉贤,她又找到学生的父母,告诉他们,儿子在医院里还在念叨父母的好。讲到动情处,三个人一齐抹眼泪。最近,孩子病情稳定了,父母准备把他接回家,再送到阳光家园,为此,宫明华还专门去找过居委书记,希望争取给孩子安排一份工作。其他学员知道后都很感动,宫明华却说:“你们都是我的小宝贝。”
本报记者 孙云 通讯员 祝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