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档案馆馆长解释,从学校历史追溯,交大人就对“饮水思源”有比较明确的概念。20代校友捐建的“饮水思源”自流井和30年代学生立的“饮水思源”碑,是交大“思源校训”最早由来。盛懿认为,交大先贤建“饮水思源”碑,是对母校平凡而质朴的感恩之举。
从盛宣怀“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到唐文治“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从叶恭绰的“交通救国”论,到黎照寰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彭康“多培养几个钱学森那样的人才”,到新时期培养创新人才,交大每个历史时期,都在践行“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她说:“交大118年历程,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无论在院系调整中,还是在西迁大潮中,交大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将共和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文化进步作为首要任务。而今日,校训拥有更深刻的内涵与意义:常思社会历史之源、人类认知之源、科学探究之源,寻求探索真理、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
盛懿说:“我们常说学校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那么校训就是广大师生在这个家园里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是学校的办学传统、教育理念、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更是引领大学前进的方向标、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