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强说,自同济大学设立以来,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民族复兴强大相行。抗战岁月,国家破碎,同济流离;改革开放,国富民强,事业兴旺,同济也随之盛。与祖国同舟,也就注定了同济大学用知识报效国家,用智慧服务民族的爱国奉献学术品质。南浦大桥、宝钢建设、世博设计、城市生活、灾后重建等关涉民生的重大项目都是同济人与社会同舟,服务人民的典范。同济大学在科学研究中有2/3来自于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联合国机构和其他国家组织的科研项目,所以,“用思想引领社会进步,用智慧服务人民生活,用知识关怀人类发展”成为同济大学的宗旨,这也是“同舟共济”校训所要求的精神境界。
郭强进一步说,以师生为本,同济人人人同舟,同济人人人共济,同济人人人幸福是同济大学“同舟共济”校训的本义;以学生为源,以教师为本,文理工协同发展,人人享有发展成果,人人幸福生活,是对同济大学“同舟共济”校训的最好诠释。郭强表示,“人人都在舟上,与祖国同舟,与社会同舟,共济迈向美好生活,这就是和谐的大学校园。”
当今社会,如何进一步实践“同舟共济”校训?郭强介绍,“同济大学本身就是答案。”——同心者同事(同心者同德,同德者同事),济人者自济,大度者有学,学富者济世。只有思想统一、信念一致或同一个心愿,同一目的才能真正共同做事;只有包容性发展、宽容化对人,才能真正有学问;只有学问多了富了,才真正能够济世为民。这就是同济大学践行“同舟共济”校训之根本路径。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