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每周聚焦/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7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济大学
与国家同舟 与民族同行
张炯强
  最近,教育部核准的《同济大学章程》规定了同济大学的校训是“同舟共济”。何以“同舟共济”呢?“与祖国同舟,与民族同行,是同济大学校训的最高含义”——这是同济社会学教授郭强的解读。

  郭强说,自同济大学设立以来,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民族复兴强大相行。抗战岁月,国家破碎,同济流离;改革开放,国富民强,事业兴旺,同济也随之盛。与祖国同舟,也就注定了同济大学用知识报效国家,用智慧服务民族的爱国奉献学术品质。南浦大桥、宝钢建设、世博设计、城市生活、灾后重建等关涉民生的重大项目都是同济人与社会同舟,服务人民的典范。同济大学在科学研究中有2/3来自于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联合国机构和其他国家组织的科研项目,所以,“用思想引领社会进步,用智慧服务人民生活,用知识关怀人类发展”成为同济大学的宗旨,这也是“同舟共济”校训所要求的精神境界。

  郭强进一步说,以师生为本,同济人人人同舟,同济人人人共济,同济人人人幸福是同济大学“同舟共济”校训的本义;以学生为源,以教师为本,文理工协同发展,人人享有发展成果,人人幸福生活,是对同济大学“同舟共济”校训的最好诠释。郭强表示,“人人都在舟上,与祖国同舟,与社会同舟,共济迈向美好生活,这就是和谐的大学校园。”

  当今社会,如何进一步实践“同舟共济”校训?郭强介绍,“同济大学本身就是答案。”——同心者同事(同心者同德,同德者同事),济人者自济,大度者有学,学富者济世。只有思想统一、信念一致或同一个心愿,同一目的才能真正共同做事;只有包容性发展、宽容化对人,才能真正有学问;只有学问多了富了,才真正能够济世为民。这就是同济大学践行“同舟共济”校训之根本路径。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要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招生移民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新民健康
   第A28版:医界/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0版:育儿/新民教育
   第A3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2版:上海新城区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每周聚焦/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教育万象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汽车周刊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折射传统文化的精髓
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
与国家同舟 与民族同行
校训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东光明中学中复班、高一同时开始招生
新民晚报每周聚焦/新民教育B02与国家同舟 与民族同行 2014-07-23 2 2014年07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