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内镜、超声内镜、放大内镜和窄波成像内镜等相继研发和导入,在规范内镜形态诊断标准的基础上,早期胃癌检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了早期胃癌内镜诊断学,包括存在诊断、质的诊断和量的诊断。存在诊断是观察病变凹凸、色泽和光泽等改变;质的诊断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性质;量的诊断是判定癌的浸润深度、浸润范围和组织类型等。
殷泙主任介绍,早期胃癌是指癌肿仅侵犯黏膜或黏膜下层,不论病灶大小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由于早期胃癌病灶大多较小、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遗漏和误诊。随着窄带成像放大内镜等新内镜诊断技术成熟,结合早期胃癌内镜形态诊断学诊检经验,通过半定量分析与观察,提高检出率。目前国内外对于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半定量诊断早期胃癌的研究刚刚起步,其技术的可靠性和临床应用价值也有待进一步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近年来非典型和典型早期胃癌分别呈增加和减少趋势,如内镜下“形似胃炎型”早期胃癌、III型周围伴IIc型早期胃癌和类似IIb型早期胃癌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单纯III型和典型IIb型早期胃癌明显减少。对此,病变与周围黏膜的色泽差异、胃小区和微细血管形态等内镜下微细变化,为临床提供重要而客观的诊断依据。
胃癌有否淋巴结转移是判断预后的重要观察指标之一。传统外科手术是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手段,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目的是把握淋巴结转移情况和提高术后生存率,但很少考虑扩大根治手术直接影响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殷泙主任表示,随着内镜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简称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简称ESD)的日趋成熟,改变以往早期胃癌以外科手术为主和扩大手术范围的局面已势在必行。内镜治疗具有侵袭小、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和提高生活质量等特点,已成为治疗早期胃癌的第一选择。
除了运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治以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治上作用卓著。炎症性肠病是溃疡性大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总称。常规内镜观察大肠表面黏膜改变,难以判断炎症累及肠壁各层组织。大肠超声内镜是内镜与超声结合的产物,除观察大肠表面黏膜改变外,垂直观察肠壁五层结构改变,这样有效地解决炎症性肠病在内镜诊断上的问题。临床上,除组织病理学检查外,大肠超声内镜是描述肠壁各层组织结构改变的唯一检测手段。
殷泙主任指出,只要严格掌握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消化内镜检查是一项非常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从儿童到老年人,只要有适应症、无禁忌症、能配合检查,均可以进行消化内镜检查。而主要的禁忌症:有严重心、肺、肾、肝、脑基础疾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有精神疾病及意识障碍不能配合者;有穿孔、腹膜炎可能;妊娠期可能导致流产或早产;多次开腹手术或有肠粘连者,而炎症性疾病急性活动期、高热、严重腹痛、低血压者,为相对禁忌症,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检查。 柏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