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的时候,喜欢到小马路上逛逛。
小马路既不像老城厢里那些的短街小巷,陈旧狭窄,人烟稠密;也不似市中心的大马路,车水马龙,商厦林立。小马路上也有车辆,却是单向,人行道不过两米来阔。马路虽小,行道树却粗壮,夏天枝柯交接,半空中搭出一个绿色穹顶,路面铺上一层浓浓树荫。夜晚亮起的路灯,被繁密的树叶包围,光线破碎而幽暗。
在小马路上逛逛,仿佛是在一个敞开的巨大的历史博物馆里徜徉,两边都是沧桑的建筑,一棵树,一片瓦,一扇窗,都在默默地诉说着百年风云。那树木掩映着的坡顶或尖顶,那爬满整个山墙的爬山虎,那山花楣饰、木质百叶窗,以及黑色铸铁栏杆,都散发着别样风情。清水青砖或红砖墙面上,时有一块铜质铭牌挂着,原来毫不起眼的小楼还是一位历史名人的故居。走进故居,里面的一桌一椅一灯,还保留着上世纪式样和色调,置身在朴素而幽静的客厅中,恍然自己是一位名人要接待的客人。
小马路幽静的,雅致的,沿马路,或是独栋小楼,一圈高高的围墙,一幅庭院深深的场景。或是一个弄堂门面,门面不高,有什么“里”什么“坊”的牌额,里面的幢幢小楼,一排排,安安静静地站立着,门和窗似乎一直关着。不闻吵架声、卡拉OK声,却不知从哪扇窗口里飘出一缕钢琴或是小提琴声。行人稀少,皆悠然而行。汽车驶过时,也轻手轻脚,只是车轮沙沙有声。在这样的马路上逛逛,身心便会放松,心头一片宁静。“大隐隐于市”,这“市”,小马路最相宜。
在小马路上的店家,往往是以雅致而低调风格融入到小马路的氛围中,一开间门面,简单的装潢中却暗藏着精致,或是一家琴行,里面一把把小提琴静静悬挂着,钢琴闪动着黑亮的幽光;或是一家书店,走进去闻到书香和咖啡香的混合味,或是一家古玩店,迎门是一架老唱机,古铜色的喇叭像花瓣似的迎着进门客人盛开。即便是一家饭店,也不会搞得烟熏火燎、霓虹闪烁,而是淡然地藏在老房子里,靠客人口口相传。
小马路称之为“上只角”。逛逛,溜溜,看看,或者与闲着的老人聊聊,便能感受到与石库门不一样的生活气息,是了解上海人生活的另一扇窗口。上海的海派风格,在小马路上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如今,上海城市越来越大,一些小马路被拓宽四车道,六车道。两旁行道树,遥遥相对却绝无牵手的可能。沿马路都是一幢幢二十多层以上的高楼,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更无风格。相比之下,小马路便成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闲着的时候多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