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自来水生产工艺,普遍采用的是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四步常规净水工艺,虽然能满足国家出厂水水质达标的要求,但因受常规水处理工艺的限制,在原水条件不佳的情况下,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程度有限,供水的口感和观感上都还会有所欠缺,不能满足市民群众对高品质自来水的迫切需求。
目前主要的“深度处理”工艺,是在原来的常规水处理工艺上,新增“臭氧消毒”和“活性炭过滤”两道工序,使得从沉淀池出来的水经过臭氧消毒一环,将有机污染物进一步分解,使之能被活性炭更好地吸附,再进入沙滤池净化,完成整个净化过程;同时,耗氧菌也将把有机物作为养分进行消耗……采用“深度处理”工艺后,水里的有机污染物将进一步减少,出厂水的浊度、色度、氨氮、有机物含量等水质指标都会有明显的改善,水质也会比原来有明显的提升。
上海水质问题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国光昨天向记者提供了一组常规处理水厂和“深度处理”水厂2013年氯仿、耗氧量指标的对比以及嗅和味合格率比较,数据显示采用“深度处理”工艺的水厂氯仿,较采用常规处理工艺的水厂平均降低48.65%,耗氧量平均降低26.92%;嗅和味指标的合格率则平均提高8.18%。
近年来,继青草沙水库建成通水之后,本市大力推进自来水厂的“深度处理”工艺建设。从最初浦东原周家渡水厂成功试点后,在世博会举办前就陆续完成了闵行水厂、南市水厂、临江水厂和杨树浦水厂部分的“深度处理”工艺建设,为保证世博会期间的优质供水奠定了基础。通过持续建设,目前全市“深度处理”水厂供水能力达到了396万立方米/天,占全市供水能力的30%以上。
本报记者 张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