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田看来,日德历史观不同的背后,有两点不可忽视。一方面,在德法推进和解进程的冷战时期中日分属苏美阵营。正如中国研究者指出的,“日本对历史问题反省不足,是因为美国允许天皇体制存续和旧官僚体制复活”。另一方面,日本人对历史问题的迟钝。石田说:“安倍曾说历史问题应交给历史学家,但国际社会要的,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政治领导人的历史认识。”相比之下,历代德国领导人都谈到“政治对历史的责任”。前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的话让他印象深刻,“不可以将历史简单地用偶然事件和行为的因果关系来解释。它是包含义务和责任的。”石田认为,如何对待历史是日本应向德国学习的核心部分。
长年从事经济事务观察的石田对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十分关注。他认为,中国崛起带来了亚太地区权力失衡,这是日中关系紧张的背后原因。“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给一些普通日本人带来不安全感,导致有人理解并支持安倍强化美日同盟等主张。”但石田强调指出,对持强硬姿态的安倍政权抱有怀疑的国民绝不在少数。在一系列问题上,日本的论调一直分为两个方向,“不能简单地将安倍政权和日本国民视为同一立场”。他担忧,如果中日之间民族主义情绪互相反应并愈演愈烈,就可能使那些原本并不支持安倍路线的国民转变为支持者。
在解决互不信任问题上,石田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东亚可以向欧洲学习”。战后的欧洲也曾弥漫着愤怒和仇恨的情绪,但通过各国政治领导人与实务工作者的努力,最终实现互信。如今,虽不能期待东亚各国结成像欧盟那样的联盟,但“推进东亚共同体建设,或许能缓和中日紧张氛围,至少不会使之激化”。
比起政治和外交,石田认为,让日本经济再生乃重中之重,“安倍经济学的前景将最终决定安倍内阁的历史评价”。目前安倍经济学前两支“箭”带来的景气恢复,是受益于存货与设备投资的增加。而以经济可持续增长与财政重建为目标、肩负重任的第三支“箭”,与此却并不直接相关。石田看到,安倍经济学的实施仍存在不少挑战:财政政策尚未改善财政危局,人口减少与国债庞大更是固有结构性问题。同时,量化宽松政策还产生许多负面效应。比如,通过庞大的流动性来解决通缩问题、带动经济增长的做法,存在引发资产泡沫化的风险。“要达成2%的经济增长目标绝非易事”。此外,不可忽视日中、日韩关系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消费者的巨大市场,而日中对立给日企的中国业务带来消极影响。”石田认为,安倍现行的外交政策需以“整合”的眼光服务于国内经济成长战略的实施。“经济再生是日本的一项中长期国家战略,安倍应努力构建良好的基础。” 特约撰稿人 沐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