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控制通缩阴影
安倍经济学推行一年多来,可谓是“高开低走”,经济增长率一路下滑。从2013年全年来看,日本的实际GDP增长率为1.6%,仅比民主党执政时期高出约0.3个百分点。而2014年第一季度因消费增税引发的“突击消费”,实现了5.9%(折成年率)的经济增长率,但随着4月1日消费增税的实施,占日本GDP六成以上的个人消费不断减少。在企业设备投资未显好转、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形势下,今年GDP实际增幅将再次大幅下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而从代表物价变动指标的GDP平减指数来看,2014年第一季度虽实现了2009年以来的首次正值,但折算成年率也仅为0.01%,日本尚未摆脱通缩阴影,实体经济仍有待复苏。
另一方面,安倍经济学主要推手之一的日本央行总裁黑田东彦,在安倍上任伊始便大力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仅过去一年,日本央行就增发货币约74万亿日元,其中约55万亿用于回购市场中的日本国债。在央行的大力协助下,安倍“经济”逐步演变为安倍“泡沫”。股市的上扬增加了一部分富裕阶层的资产收入,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个人消费。但股市的上扬并没有通过实体经济体现出来。相反,其制造的虚假繁荣并不能使日本经济摆脱困境。据日本银行最近公布的资产负债表,自安倍经济学实施以来,日本银行持有的国债比例已从12%上升至18%,民间机构投资者则开始减持国债,资金不断流向股市,为营造“安倍泡沫”创造了条件。在量化宽松政策下,日本股市一路“高歌猛进”,全年猛涨65%,成为海内外游资的“百家乐”场所。与此相比,日元却大幅贬值。
但日本央行此举已引起国际评级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的严重关注。分析认为,在经济复苏差强人意的情况下,如贸然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规模,或引发国债价格大幅下跌。
可能出现“双逆差”
“东日本大地震”后,由于核电停运和国内企业生产受阻,日本开始持续出现贸易收支逆差。安倍上台后,随着大剂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日元不断贬值,与民主党执政时期相比,贬值近1/4。但贬值并没有带来出口的大幅增加。相反,贸易收支逆差的状况不断延续,逆差累计金额也不断增加。但日元贬值使日本企业海外收入增加,这些收入源源不断流入日本,使日本的经常账目继续保持顺差。海外资金的流入增加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也降低了日本国债价格暴跌的风险。但在少子老龄化的格局下,日本国内经济出现结构性失衡。加上核电停运致能源进口增加,中日交恶致对华出口下降一成以上,这些因素叠加使日本的贸易收支逆差无论在时间长度上,还是在程度上,都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据日本财务省本月8日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日本货物贸易逆差额达到6.1124万亿日元(约合600亿美元),再创新高。与此同时,近期经常账目长期顺差的格局也有可能不保。在全球经济不断复苏的趋势下,日本企业在海外盈利的能力正不断减弱。
根据IMF的统计数据,目前日本的海外资产规模达3万多亿美元。因此,短期即便出现经常账目的逆差,日本仍可靠其海外资产来应对。但从长期来看,如果不及时调整产业和贸易结构,解决经常账目逆差的长期化问题,日本海外纯资产规模必将大幅缩水,难免坐吃山空。那意味着日本政府将不得不依靠向海外融资来缓解财政资金不足的矛盾。以目前日本公共债务的状况,一旦向海外全部开放其国债市场,将可能陷入利率上升(即国债价格下降)的困境,而利率上升(国债价格下降)将对其资金来源充足稳定的国债市场造成很大冲击。其结果不但将推高日本国内企业融资成本,还将增加市场大量抛售国债的风险。
GDP创最大跌幅
本月13日日本内阁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实际GDP增长率(折算成年率)为-6.8%,创下2011年第一季度“东日本大地震”以来的最大跌幅。其中,在4月1日消费增税后,日本的个人消费环比减少0.5%,远超出业界预测。
在今年4月消费增税的背景下,安倍经济学似乎已成强弩之末。
按照消费增税法案,今秋安倍还要就明年是否继续实施第二阶段消费增税做出判断。如不能履行公约,如期宣布增税的话,则大有可能“城门失火、殃及鱼池”,轻则引起内阁支持率下跌,重则殃及其政治生命。因此,在世界各国相继实施退出战略的背景下,安倍或将反其道而行之,不排除其继续加大量化宽松政策的力度,为维护其政权稳定实施最后一搏。
对于安倍的国内政策,野村顺子的评价是“总的来说,他很能干”。她表示:“安倍上台以后,很多法案都能顺利通过,股市没有再出现大幅下滑。”经历首相频繁更迭,民众迫切希望日本政治可以保持稳定,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所期待,而安倍的出现让民众“觉得有希望”。(对野村顺子的采访原载于7月28日本报11版)
内藤康说,“与缺乏政治经验的民主党比”,安倍的经济政策,及推动解决驻日美军普天间基地问题算是可圈可点。(对内藤康的采访原载于8月1日本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