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日本名校,留学英国,到中国上海从事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横山的经历似乎可被视为日本年轻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注解。在他看来,日本在全球化时代的“身份焦虑”愈发鲜明。(对横山宗幸的采访原载于8月7日本报15版)
日本在全球化时代的“身份焦虑”与其社会转型有关,更与其在转型过程中对全球化道路的偏离有关。
偏离轨迹突然掉头
近代以来,日本社会出现过两次全面转型,第一次是明治维新,第二次是战后。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泡沫经济破灭而一蹶不振的日本,又遭遇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如日中天的巨无霸经济帝国一下子从辉煌的顶峰跌入到了谷底。正是在这一巨变的历史背景下,日本被迫进入了第三次全面转型期。
如果我们以十年为一个单位来看日本的话,前两个十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尽管是失去的两个十年,是跌宕起伏、痛苦艰难的二十年,但从总体上看,日本的转型方向基本还是正确的。
日本以对全球化的自觉与不自觉认同,竭力融入这一决定其生死存亡的时代大潮中,进行着壮士断腕的改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进入第二个十年后,当伴随着剧烈阵痛的改革进入深水区、逼近社会承受的底线时,日本社会开始显露疲态,变得极度焦躁不安和恐慌起来,甚至一度渴望和幻想“政治强人”由天而降,催发了“小泉现象”的诞生。
从第三个十年开始,也即从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伴随着各种国内外重大因素的出现,日本的转型进程虽未中断,但方向却与原来的轨迹发生了严重偏离,开始突然掉头,朝着另外一个让人感到既熟悉又可怕的方向滑去。
日本出现战略误判
2010年是身处转型期的日本突然站到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的茫然一年,日本的第三次转型陷入了停顿和困惑。
“3·11”大地震无疑重创了日本的信心,悲观失望情绪笼罩岛国,而全球化进程的全面受挫,更让不断改革试图自救的日本产生了巨大的战略困惑,产生了一种时光倒流的战略错觉。一种对全球化的可怕认识开始在日本政坛浮现和蔓延,即认为此轮全球化进程已遭受重挫并趋于终结,世界将无可奈何地再次回到旧式的国家主义大冲突时代,传统的地缘政治会成为主导力量来重新安排世界,历史又将重演。
2009年实现政权更替的民主党,曾在鸠山内阁时期力主全球化和东亚共同体,并批评美国误导和阻碍了全球化进程,但经过菅直人内阁的沉默,再到野田内阁的变调后,全球化与东亚共同体的声音便从日本政坛奇怪地销声匿迹了。日本对世界走势的战略误判悄然形成于民主党执政后期,完成于2012年12月自民党重新夺回政权后安倍的“二度出山”。
欲谋地缘冲突红利
2010年后,一股强烈的怀旧般的维新思潮开始在日本迅猛蔓延开来,各种以维新为名的讲座、学习会等大行其道,参与者趋之若鹜,人气爆棚,大阪府知事桥下彻作为日本地方政府的“黑马”腾空而起。
随着自民党重新夺回政权,“第二次出山”的安倍基于日本政坛的“普遍共识”,对国家发展战略做重大调整,将全球化与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原则和主张束之高阁,热衷于新国家主义理念及其追求,试图带领日本重走老路,回到强大的日本。
安倍在精心策划一场传统地缘政治的大戏。战略理念层面,习惯性地将东西地缘政治冲突视为日本最大的战略机遇。因为120年前那场甲午战争让日本尝到了甜头,今天陷入困境的日本又试图重温旧梦,重蹈历史的覆辙。
在战略谋划层面,以美国重返东亚为契机,试图挑起东西之间、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冲突,尤其是挑起近邻的中国、俄罗斯与西方的对立和冲突。因为在有着丰富的地缘政治经验和谋略的日本看来,唯有如此才可大大提升和强化日本在西方世界的战略地位,成为西方大棋盘中重要的战略支点,从地缘冲突中攫取巨额的战略红利,再次崛起。
在战略操作层面,这一年半,散发着浓烈传统地缘政治气味的安倍经济学、安倍外交学,甚至安倍军事学这一幕幕大戏的上演,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世人惊愕。
塑造日本领走新路
可以说,日本的第三次转型出现了严重的方向性错位和迷失,发展轨迹偏离了全球化道路,重蹈起旧式的国家主义的覆辙。如果这一错误的战略方向得不到纠正,日本第三次战略转型很有可能会以失败而告终,最终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安倍的“暴走”并不代表日本的国家总体战略已经最终定型。日本的战略选择更多属于经验导向型,同时也是功利导向型,这一特点决定了日本既容易走老路,也可以走新路,关键是要看哪个最能给日本带来实际的好处。当下的新路,就是要加速全球化进程,要让日本感到走全球化道路比走传统的国家主义道路获利更大,更有利于日本的发展和复兴。
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将日本拉回到全球化的进程中,让它的第三次转型成为一次符合全球化时代潮流的正常的转型,而不能让它脱离这一进程习惯性地滑到老路上去。要用再全球化这盘大棋去争取日本,教育日本,并最终达到塑造日本,引领日本走新路的目的。
只有这样,中日才具有进行战略对话的共同平台和基础,中日关系才具有重回战略互惠关系原点的基本时代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