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5 月,我们去西藏不久,中央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按照中央的精神和要求,上海提出援藏工作“两个倾斜”,即“向基层倾斜、向农牧民倾斜”,着力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所以,我们这一批援藏干部在推动拉孜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提出了一个“安康工程”创建工作。
“安康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也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提出了五句话,很简单,也非常符合拉孜实际。第一句话就是“灯亮、水通、路平、树绿”。
刚到拉孜的时候,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到了晚上,街上大大小小全是汽油、柴油发电机,整条街上“啪啪啪啪”闹个不停,汽柴油烟味满街都是。我们县委大院也就靠一个50马力发电机,时常还要停电维修。当时,地委、行署的文件基本上都是靠传真件发送的,机要室专门配备了一个小发电机,有传真件,就用绳子拉一下发电,再传真过来。去理发,要吹风,你得稍等一下,把外面发电机拉一下,发了电才可以吹风。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没有电的生活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孩子随家属来探亲,没有电,没法上网,没有电视看,住了两三天,就吵着闹着要回去了。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解决拉孜的用电是当务之急。如果一个县没有电,要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谈何容易?
这个项目需要投资大约1.8亿元,作为我们上海对口支援的项目,肯定是没办法安排的,唯一的希望就是全力争取列入中央援藏的项目,得到中央援藏资金的支持。为了这个,我还拦过自治区主要领导的车。当时,我们得知西藏自治区常务副书记杨传堂在定日县,回程要经过拉孜县,就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田献聪,副县长顿吉,准备好了情况报告,在路上把他的车拦下来,并把申请通电的材料递给了他。
项目评审要到北京去。那时正是“非典”高危时期,2003年3月24日我们到了北京,接我们的那个司机说:“这个时候你们还进来,不要命啦!”在评审会上,专家认为整个拉孜地区用电量比较小,而中途损耗又比较大,从经济角度考虑,从日喀则拉电网到拉孜很不划算,觉得这个项目可以不上。我听了非常着急,好不容易已经提到了专家评审这个层面,如果不能通过,真的前功尽弃了。那个时候我什么也顾不得了,据理力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西藏对口支援的项目,不是单纯从经济角度去考虑的,还要从政治角度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考虑。拉孜是日喀则的西部重镇,在这里建一个输电站,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县城老百姓用电的现实问题,而且也是满足拉孜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更是以拉孜为中枢辐射到周边其他的县,为整个日喀则西部发展创造条件!”
日拉电网项目最终通过评审。通电之后,县城里的小发电机没了,晚上变得安宁了,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一下就增加了很多。后来,又经过农村电网建设,乡镇和村里全都通了电,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我们的任期当中,拉孜通电应该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项目,它为拉孜和日喀则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日谈
援藏二十年
在当地,一些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让大家措手不及,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