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高温日”这有点像胡话。但,确实是一件“常见之事”。
八月六日那天,气温超过三十五摄氏度,我进了常熟路七号线地铁站,顿觉冷气扑面,惬意极了。岂料寒意并不到此为止,而是渐行渐“寒”。进入七号线车厢,寒意更是逼人,冷风飕飕,直侵肌肤。有点肥胖的我,起初还不以为然。慢慢地,受不了了,把敞开的短袖衬衫扣上扣子,连脖子下第一粒扣子也扣上了。我旁边的女乘客,从包里取出两用衫,披上了双肩,自言自语:“七号线,经常这么冷。”到底是老乘客,有经验,未雨绸缪。
扫视整个车厢,大多蜷着身子,有的更起鸡皮,瑟瑟抖。
岂止如此?即使不是高温日,只要是夏天,总见有如下的“局部寒冷地区”:寒冷的邮局营业厅,寒冷的银行办事区,医院候诊室冷得病人抖,大超市冷得顾客颤,高档餐厅的食客,在寒冷中吃热饭……我不知道,温度调得这么“极端”,到底有多少必要?如果确实对温度有要求,我想必要温度也应是一个“区间值”,为什么一定要调到低点,而不是偏高的?
高温日里的寒冷,不仅仅是在挥霍可贵的能源,忽冷忽热,也容易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损害。这虽是细节问题,却是我们每天都会碰到的“切肤”之事。希望相关部门,能对此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