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我和新华社一兄弟、上海的两个朋友,还有长沙电视台的女主持一行来到了华林山。那天,烟雨迷蒙,雨是雾状的,烟雨中的胡氏古村,像蒙着一层神秘面纱,这给了我更多的想象。站在离古村不远的地方,我在想,这样的面纱倘若能永远不被揭开该有多好。想着、走着、拍着照片,我们来到了感恩寺遗址,我问不清它的始建年代,也没看见它原来的模样,只看到一些零落在草丛中的横七竖八的碎石桩。只知道宋徽宗赵佳曾到此一游,并有一块《徽宗碑》。古驿道上,有一座迎恩坊和迎恩阁,新闻社的兄弟在遗址旁大发感慨“感恩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禅和的心态,是一种品位和品德。残破的废墟是历史的映照,等我有了条件,我要让它重振雄风。”
“为帮国之华,树儒林之望”。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华林这个名字的来历。但我知道华林很美,也很让人眷恋,华林山水,鲜活灵动,空旷神妙,如诗如画。满眼的绿,满山的意蕴充满着神奇,充满着奥妙。
那天,我和朋友站在樟树岭水库大坝上,置身于山水间,目睹山的稳重,水的灵动,自然使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情感更为圆融。而看万类草木自由的繁衍与成长的蓬勃景象,更让人向往不相逐的生存状态。
远离喧嚣尘世的一方山水,是上天对华林的馈赠,也是华林人热爱自然,守护自然的丰厚回报。是的,人,一旦有了与大自然的和谐意识,必然升华为共存共荣的蔚蓝景象。
华林山含氧量超过65%,是空气中正常含量的2倍多,这对于生活在雾霾之中的人来说,是多么的宝贵和难得啊!走在山间小路上作深呼吸,我那慢性鼻炎有点堵的鼻子也通畅了,感觉是爽透了。
清晨醒来,推窗望外,闲看无心相逐的白云,静观屋前茵茵的绿草,蓦然想起一部电影——《人啊,人!》
石头上长树,这是华林山的奇观。巨大的石,上有石,下有石,石与树缠绕,天与树呼应。但是这石头不显呆板,却显灵性,树长在石头上,树根与石头之间该有着一种怎样的默契和配合,石头内部的秘密,唯有树的根是深知的。根伸进石头里,然后长大,长高,长出个性,长出风采。
说华林,不能不说华林魂,那就是华林地标——丫口石。
大约在6500万年前的一天,随着阵阵撼天震地的隆隆巨响,山崩地裂,怪石乱飞,岩浆喷溢,苍穹大地,混混沌沌……等一切平静以后,留下了鬼斧神工的惊世奇观。祖孙石、情侣峰、柱状、齿状、脊状的奇石,构成了黑白阴阳的万物之道,穿越时空亿万载,啸卷雄风几千年。
丫口石,不是一句广告,不是一条标语,它是一扇回望远古的窗户,站在丫口石前,人会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