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9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伦敦地铁里的意外
潘高峰
  潘高峰

  在伦敦乘地铁,有两大意外,一是票价挺贵,单程就要4英镑,不要说国外游客,对于人均年收入5万英镑的当地人来说,这样的公交成本也算不菲;另一个意外是伦敦地铁里居然没有手机信号。漫长的旅程中无事可做,让我这个患有手机依赖症的“低头族”,颇感不适应。

  伦敦地铁为啥没有手机信号?显然不是技术原因,这里可是全世界地铁的鼻祖。今年已经151岁的伦敦地铁,是世界上第一条载客地铁线路,开通于1863年。当时的线路由私人公司建造,长5.6公里。据称当时地铁“车厢能装载10个人,每个人都有单独的座位,还有瓦斯灯照明,车厢也很高”。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目前伦敦已建成总长400多公里的地铁网,共有11条线路、270个运营中的车站,每日平均载客量300多万人。

  这张古老的地铁网络,从服务来说还算不错,换乘方便,提醒到位,进站时还能随手领到详细的线路地图。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始终不提供手机信号,这一点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一问之下才知道,是伦敦人有意拒绝手机信号进入地铁。据当地人透露,此前一家英国电讯网站做过一份民意调查,在1094名伦敦群众中,有76%的人反对地铁内覆盖手机信号。其中有14%的人直言,不想在地铁里听到别人嚷嚷着打手机的声音。

  这几周乘坐伦敦地铁也印证了这一点:伦敦地铁的最大特点就是安静。大多数乘客不是拿着书籍或报纸在阅读,就是插着耳机静静地听着音乐,或者仅是坐在那里发发呆。除了地铁运转的轰鸣声,连交谈的声音都很少听见。对于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人来说,这一点尤其令人羡慕:伦敦一早一晚两张地铁报,都是当地发行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报纸。即使在新媒体冲击的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地铁里没有手机信号是一种值得回味的选择,它折射出都市人对短暂抽离忙碌生活的渴望,在这座超级城市的地下,在飞驰的地铁中思考一下人生,也算惬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专版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上海新城区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热点/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4版:人物/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14版:百货/市场咨询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广告
海参尝百药,监管何在?
伦敦地铁里的意外
清除行业歪风邪气
自主保洁 错在哪儿?
伪书画大师像赞
父母该不该送孩子上大学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伦敦地铁里的意外 2014-09-11 2 2014年09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