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藏珍品悉数亮相
国家典籍博物馆昨日正式开馆,开馆首展“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全面展示了国图馆藏古籍特藏珍品,时间跨度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现当代名家手稿。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品类型从甲骨、金石拓片、敦煌遗书、善本古籍、舆图、样式雷图档、民族文字古籍、西文善本到名家手稿,大多都是“深居”国家图书馆,轻易不肯“露面”的珍藏——
■ 位于四层的“敦煌遗书”展厅,记者看到了归义军写本《酒令舞谱》残片、唐人写本《老子道德经义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珍贵敦煌文献。敦煌遗书是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国图古籍善本四大专藏之一。
■ “样式雷”展区,记者看到了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北京名胜古迹的古代建筑图纸手稿。样式雷图档是指清代雷氏家族设计、绘制和写作的建筑图样与文字档册。
■ 善本展厅,最引人注目的是只残存29行、465字的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手稿涂抹勾画的痕迹清晰可见,反映了《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的创作历程,可以说是《资治通鉴》最早的版本,是非常难得的原始资料。”
■ 国家图书馆于1954年正式创设名家手稿文库,至今已收藏500多位近现代名家的4000多件手稿;本次展陈的140多种手稿精品。
把博物馆带回家
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韩永进表示,国家图书馆里许多典籍都藏在“深闺”当中,这次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开放,正是想利用博物馆的形式,让书写在古籍中的图画、文字“活起来”。
过去有些博物馆的展览,观众看不懂、听不明白,而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典籍是可以触碰、把玩的活生生的存在。在金石拓片展厅,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摹写甲骨文,或写下自己的姓名,或写下自己的生肖,还可以将这些亲手书写的文字打印出来,免费带回家。在善本展厅,观众在欣赏展柜内典籍的同时,也能通过点击电子屏幕翻看电子版古籍,体验阅读的乐趣。
据介绍,国家典籍博物馆除每周一闭馆外,观众均可凭有效证件领票进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