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未被颠覆
困扰着英国戏剧导演的是莎士比亚——完全照搬400多年前的演剧风格只能证明当代导演的“无能”;而困扰着法国戏剧导演的则是莫里哀。这位创建了法兰西喜剧院的剧作家,是当代喜剧的奠基人之一。因此,如何既遵循原著精神又不乏建树,就成了这台中法合作剧目的“看点”。
该剧剧情基本遵循原著,讲述了一个在爱情上作茧自缚的大男子主义者阿诺夫的故事。他认为,一个妻子只要懂祷告、爱丈夫、会织补就足够了,最好她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傻瓜。因此,他将4岁小女孩阿涅丝送进修道院“修炼”。终于,17岁的阿涅丝变成了漂亮、寡言、温顺,单纯的姑娘,就像是一头羔羊。某天,阿涅丝偶然与社会接触,青春的觉醒让她爱上了青年贺拉斯。禁锢与束缚抵挡不住爱情的力量,阿涅丝马上变得“聪明”起来,甚至想与贺拉斯私奔……最终,想方设法阻挡他们的阿诺夫,还是眼睁睁地看着两位年轻人结了婚。
背景年代平移
阿诺夫般可笑的婚姻观,时至今日依然存在,所以法国导演文森特·考林,只是把故事发生的年代从17世纪平移到了上世纪60年代。因此,他与翻译者、中国戏剧学者宫宝荣一起,将该剧原本诗化的对白改成了白话文。其次,考林还负责把握该剧的整体美学风格。演员服装从当年法国电影中的形象汲取灵感,剧中每个人物造型效仿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电影明星,充满别样的“法式复古风”。
舞台布景相当简洁,值得赞许的是挑杆话筒的使用——每当人物抒发内心隐秘情感时,就有一位工作人员举着话筒伸到他(她)嘴边——如此,产生的音量更大、效果更直接,同时在戏剧上产生间离,让观众再次审视人物内心:真的应该娶一位愚笨听话的女子为妻吗?这样的婚姻会幸福吗?看似愚笨的女子真的笨吗?而这样的话筒,也恰似拍电影时的场景。
经典原貌再现
舞台布景仅由两个主体组成:一个带滑轮的长椅,一组带滑轮的灰色长方体——时而成为大门,时而成为高墙,时而隐喻障碍,时而暗示户外……没有机关重重的布景,没有声嘶力竭的表演,没有危机四伏的险境,没有悬念迭起的凶杀,没有一女与多男的爱情,没有荡气回肠的配乐,只有看起来有点陈旧的道具和表演……对此,戏剧杂志编辑王小姐说,当下观众已被近乎“杂技”的众多“时尚戏剧”蒙住了双眼,无暇顾及“经典戏剧”的原貌,细细品味对白的潜台词、表演的细节、剧目的精神……在这样纷繁炫目的戏剧环境里,能看到一部不随意恶搞、不妄自尊大、不吵吵嚷嚷的“颠覆”原著的改编剧目,实属不易。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