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星璧
1957年出生
中共党员
大专学历
2007年至今任明珠小学校长
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成语用作校训,倒是与万星璧的性格十分吻合——务实低调,一步一个脚印。2007年8月,由原来周边的三所小学合并后异地新创办的明珠小学,急需一位稳得住阵脚的“掌门人”,万星璧脱颖而出。但他却说,那场选拔只不过是为他量身订制的“萝卜招聘”。了解情况的老师们都说,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还真的非他莫属。
万校长走马上任,千里之行的明珠小学从此风生水起。
竹韵课塑竹之品格
在上海,有竹园的学校不少,但以“竹文化”为校本课程的学校则不多。明珠小学在“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引导下,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发了一门“竹韵”课,以竹与自然、竹与人类、竹与文化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认竹识竹、画竹刻竹、编竹用竹、品竹写竹、吟竹颂竹等系列活动,领略竹子的品质和风韵,学习竹子精神,提高审美情趣,从而形成生态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万星璧校长道出了对竹文化情有独钟的原因:“我们地处崇明生态岛,竹子是生态岛建设中的有效载体,学校四周及学生居住地区又是翠竹丛生,客观存在的良好环境,为传承、弘扬、创新竹文化,挖掘竹文化教育资源,实施竹文化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而且,我们通过调查还发现,学生们大多生活在邻近的芦家埭村,那里正是一个颇有名气的竹乡,孩子们的父辈和祖辈大多对竹子有着深厚的感情,许多家庭还保留着竹编的工艺活,这也使得开设竹韵课有了坚实的基础。”
韩鹤立老师上了一堂《神奇的竹子——竹篮的秘密》,获得了全市探究课评比的一等奖。课前,韩老师让孩子们收集了生活中的竹制品,在课堂上组织大家对这些竹制品进行讨论,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用一用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们对竹制品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并分析它们的制作工艺、使用效果的优劣、改进的办法等。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像韩鹤立这样的老师,十分善于利用竹子来开发不同的教学和活动内容。比如,学校里十分流行竹竿舞活动,三至五年级的所有学生,都会在每周1节的活动课上敲竿起舞。又比如,学校还开展了竹文化德育实践活动,一二年级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认识竹之风采,感受竹之魅力”系列亲子活动,通过寻竹、种竹、食竹、颂竹、编竹等活动,深入了解和学习竹文化,认识竹的特点、功能、精神;三至五年级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弘扬竹之精神,塑造竹之品格”系列主题活动,主要通过竹精神格言收集、小报制作、网页制作、主题教育、主题队会等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竹子的品格与精神。
精心教学精诚育人
明珠小学地处城桥镇的城乡结合部,其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到了近七成。这些年来,明珠的老师们脚踏实地求精细,勇于创新谋发展,使学校连续数年获得了县素质教育考核一等奖、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奖等殊荣。
万星璧说:“教育追求的恒久性与终级性的价值,应当是让每一个从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在教育价值目标的指引下,学校提出了“为学生快乐成长奠基,为教师专业发展铺路”的办学理念,推崇精细化管理的哲学思想,认为要把事业做成功,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将小事做细、做精、做实、做好。学校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校训的感召下,以精建课程、精炼制度、精心教学、精致研修、精诚育人的“五精”为抓手,细化过程管理,注重教学实效,提升教育品质,让教师拥有职业幸福和成就感,让学生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让幸福和快乐充盈在校园生活的每一天里。
关注差异、因材施教,是对精诚育人的最好诠释。学校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始终遵循尊重事实、适应差异、因材施教、细微入手的原则,坚持分层教育。万校长说,对这些孩子更要“多一份智慧、多一份关爱、多一份信任、多一份鼓励、多一份付出、多一份责任”,还要“不放弃、不抛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与学习习惯。
明珠小学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一切的“精”源于心,一切的“细”动于情,一切的“实”来于做。万校长说,学校将进一步深入推进与完善校本精细化教学管理策略,关注每一位师生的成长与进步,努力提升学校教育的品质。
以英语学科为例,共分成A、B、C三个层次的教学。A层的学生基础差,学习有障碍;B层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缺乏主动性;C层的学生学有余力,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一位学生家长说,她的孩子小宇学习基础比较差,上课也不专心,英语成绩特别差,所以选择了英语分层的A层。在这个层面,英语老师采用了“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不仅帮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还在听说读上降低了难度,并对学生的每一个小小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表扬。渐渐的,小宇的英语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为学生建个性档案
沈丽老师说了一个故事:“我班有一个外地来的女生,不太爱说话,作业完成得也很慢,默写经常出错。为此,我找她谈了好多次,这个腼腆的女孩渐渐和我亲近多了,上课也爱举手发言了,作业拖沓的毛病也改了不少。”
看似“谈心”这么一个最平常的教育手段,在明珠小学的老师们看来,是与学生在交心。按万星璧校长的要求,每逢学期开学,教导处都会要求任课教师根据期末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待进步生名单,为他们建立档案。在个性化的档案中,要求教师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辅导计划,记录好辅导的目的、内容、效果、反思。学校要求教师耐心辅导、持之以恒、勤于记录。建立待进步生档案的目的是为了跟踪了解他们发展变化的情况,也使新接班的教师能及时了解该学生以前的相关情况。平时档案放在任课教师处,期末时教导处会检查和收齐“待进步生辅导记录本”。
“良言一句三冬暖啊。”万校长说,对于常常有挫败感的孩子,偶然的一次表扬也许能改变他们的一生。因此,在对待“待进步生”取得的进步时,学校采用“放低评价尺度,放大点滴进步”的策略。通过张扬发奖形式、放长表扬过程等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学习激情与自信。
万校长一直念念不忘一位安徽籍的小谢同学,小谢从小就是个皮大王,动不动就要拔拳头,但他却说,最信任的人就是万校长。可惜父亲去世得早,初中没毕业就挑起了家里的大梁。在外出打工前,他给万校长发了个短信,说等混出个样子后再回来拜见恩师。
在万星璧看来,育人的过程是漫长的,不仅仅限于学生在校的几年时光。如果学生的千里之行,常能把老师曾经的教诲记在心间,这样的价值才是巨大的。
本报记者 王蔚
【同题问答】
Q:您最喜欢的“校园一角”是哪里?
A:当然是竹园,我们称之为“百竹园”,品种很多。我们希望通过以竹为载体的德育新途径,传承好民间文化,弘扬好民族精神。
Q:影响您人生的一件作品是什么?
A:吴运铎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这位中国“保尔·柯察金”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的成长与前进方向。
Q:如果请您用一种颜色代表自己,您会选择哪种?为什么?
A:红色,它特别鲜艳,令人瞩目。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正是一项红红火火的事业。
Q:请您设计一款代表学校的吉祥物。
A:竹娃。我们已经在全体学生中征集竹娃的形象,准备搞成一个系列,有象征学习的、象征运动的、象征艺术的、象征智慧的。
(最新一期《上海教育》杂志、本周日18时50分上海教育电视台节目将同步刊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