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 重塑学生自信
虹桥中学一位学生的母亲在孩子入学一年后写了一封表扬信给学校,希望学校能大力宣传和表扬她孩子的班主任王老师。这位学生小时候经历家庭变故,性格变得内向而自卑,母亲看在眼里,忧在心里。是这位王老师,用“爱心”与包容,软化了孩子的内心,拉近了他与同学间的距离。一次孩子骨折后,王老师不畏风雨、隔三差五来家里替孩子补课,“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更可贵的是,王老师对孩子的点滴成长和进步,都“用心”地拍下照片和视频,发送到母亲手机上,并努力挖掘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鼓励母亲对孩子更有信心。正是王老师的“爱心”“用心”和“耐心”,让孩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但学习成绩明显进步,还作为虹桥中学戏剧社的台柱子代表长宁区参加上海市的小品比赛。这位母亲很欣慰自己的孩子能在这样的好老师和好集体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正是虹桥中学的教风——“爱心”“耐心”和“用心”,帮助了无数学生打开内心,重获自信。
体验 “笔记”系列课程
虹桥中学的“自然笔记”系列特色课程的构思来源于美国教育学者克莱尔·沃克·莱斯利和查尔斯·E·罗斯所著的《笔记大自然》一书。城市中的孩子足不出户,在享受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时,越来越远离乃至丢失了大自然,患上了“自然缺失症”。让城市孩子走出教室,重新走进大自然,是“自然笔记”系列课程的基本价值。
通过“自然笔记”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素养和实践精神,使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界基本现象和客观事实,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文字、绘画和各种现代媒体手段,记录、解释与反映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形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及探索身边自然世界的兴趣。
据“自然笔记”课程的刘老师说,原先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相对淡漠,但在学习“自然笔记”后,敏感度和观察力明显提高了。一次,她带学生们去学校花园,走到一半发现学生们不见了,原来他们发现一群蚂蚁正肢解、搬运金龟子,便一路跟到了蚂蚁洞,并就此展开热烈讨论。
“社会笔记”让学生更多地观察社会,让他们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地采访;“特色场馆课程”“自主规划课程”分别从美育和德育着手,带领学生走进上海各大有趣场馆,打开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体验更丰富的人生。
除了上述特色课程以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了二十多种拓展课程,如乐高课程、远足课程、微电影课程、摄影课程、创意工坊……有舞蹈团、戏剧社、武术队、摄影社……课堂延伸到了校园、动物园、美术馆、科技图书馆里,甚至社区和大街上。学生可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课程。
成功 共建美好校园
虹桥中学的花园中有超过一百种植被,这是学校专门为特色课程创设的微型物候园,是孩子们观察大自然、研究大自然的主阵地。在建设“美好校园”时,学校也会采纳学生的意见:学校有一条幽静的走廊,上挂艳丽的凌霄花,又有可爱的丝瓜摇曳其中,这便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学校不同年级教室的颜色各不相同,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决定……
刚建成不久的“课程中心”是特色课程的主要上课地点。其中有物理、化学、生物教室,有创新实验室,有摄影室,有微电影制作室等多个半开放型布局的教室,是虹桥中学老师在观察了上海众多学校后参与设计而成的。学生在其中可以随意活动,使用传感器、高倍显微镜、摄影器材等先进器材,设计实验验证疑问,拍摄影像制作成片……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微电影《褪色的火烈鸟》便诞生于此。
“课程中心”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互相转化的地点,是接受式学习和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互相转化的地点,是不同教师的经验、知识、视野相互转化的地点,也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转化的地点。“课程中心”的建立,参考了虹桥中学全体师生的意见,凝聚了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心血。
随着“笔记”系列特色课程的逐步展开和校园建设的开放使用,虹桥中学期待着师生取得共同的进步,期待着学生在“关爱”中成长,在“体验”中改变,在“成功”中建立自信,在“关爱中体验成功”。
新民晚报教育工作室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