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王小鹰,是5年前在北京举行的《长街行》作品研讨会上,王小鹰文如其人,淡雅悠然。今年7月,她的新书《点绛唇》问世,这本书完成了当年《长街行》中未完成的人物故事,书中一幅幅灵动的中国画也出自她手。这次再和王小鹰聊创作、聊生活,依旧随便,也很惬意。
熟悉王小鹰的人都知道,她的作品中透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对她而言,写作只是一部分,戏曲、书画也是她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
插队走上写作之路
王小鹰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诗人、画家、父亲芦芒的教育。七八岁时,父亲就教她识字吟诗、画画。很小的时候,王小鹰就开始画连环画中的古代人物,“我是看《红楼梦》长大的,小时候最爱画的就是林黛玉。”幼时的王小鹰还喜欢唱歌跳舞、尤爱越剧,是个小戏迷。11岁那年,在市重点中学读书的她和同学偷偷去报考浙江一家越剧院,没想到被录取了。可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母亲大发雷霆,结果王小鹰没去成越剧院。
高中毕业,王小鹰作为上海知青被下放去安徽黄山茶岭农场劳动,出发前,她从被红卫兵贴了封条的书柜里“偷”了本《唐宋诗词百首浅译》,父亲知道后,又“偷”了本《梅花图册》给她。在茶岭农场,这两本书成了王小鹰慰藉孤独、排解孤独的精神寄托。她把唐宋诗词背得滚瓜烂熟,空闲时候还临摹图册,画梅花、画竹子,“一起插队的同伴都知道我每天下工都要画画,对着大山就画大山。”王小鹰还和十来个志同道合的同伴自发组织起了“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表演唱、舞蹈、对口词等节目,他们还自己编节目,把生产队的一些好人好事编成唱词,她的处女作歌曲《茶岭女炮手》就是在当时完成的。
在茶岭农场时,上海一家出版社要编一本通讯报告集。因为王小鹰上过高中,又是文艺活跃分子,就推荐她参加写作。王小鹰写信告诉父亲,芦芒回信说:“你要描写具体的形象,要专注于细节,比如劳动时青筋暴出的手背之类。”这是芦芒第一次在写作上给女儿专业指导,也令王小鹰豁然开朗。这篇名为《小牛》的小说一共改了八遍,好在得到了出版社老编辑的热情帮助。回忆起此事,王小鹰说:“编辑鼓励我,说我会抓生活中的细节,生活气息浓。”后来,王小鹰真的走上了专业作家之路。
想写一本父母亲的书
除了写作,王小鹰还有很多爱好,国画、戏曲,她的书画作品在圈内小有名气。1974年,王小鹰从农场回来,先后拜画家黄宾虹的弟子顾飞、王康乐为师学画。小说《丹青引》《假面吟》《点绛唇》中的插图都出自她手。她的这些爱好,和父母家庭的熏陶有很大的关系。
如今,王小鹰正在动手写一部关于父母一辈的长篇小说,小说将会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涉及三代人。王小鹰的母亲在世时曾写过七本回忆录,所以母亲一直不理解作家女儿为何不给父母写一本传记。但王小鹰认为,一部虚构的小说中,可以集结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的故事。直到母亲去世后,王小鹰才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从建立理想到理想毁灭,再重新建立理想的过程。而父辈们,时刻经历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我们的下一辈,离理想主义远了,他们更实际,活在当下。”随着父辈那代人的故去,他们独特的理想主义情怀即将消失,他们的坚持和坚守若无人书写,很快将不为人知。她觉得自己该为父母了却心愿,希望父母在九泉之下能读到女儿对他们的爱,以及对各个时代的思考,她决定用当今的眼光去回望自己的父辈。王小鹰透露,这部小说也许是她写作生涯中最后一部长篇作品。
陪读妈妈面馆写作
作为作家,毫无悬念,王小鹰家最多的就是书,书填满了家里的角角落落,也填满了她的生活。早上醒得早,王小鹰会翻几页书再起床,临睡前,她一定会挑喜欢的作品再看一会儿。做家务、等来客,只要有空,她都会看书。王小鹰早已习惯抓紧时间看书写作。父亲离世早,妹妹们都不在上海,母亲和女儿成了王小鹰生活中的重心。“我是个为了家庭,可以马上丢掉笔的人。”母亲住院期间,王小鹰几乎每天都去探望,买菜、做饭、送饭,她常在路上想小说的细节。母亲去世后,王小鹰和丈夫又搬回公公家,照顾90多岁的老人。但再忙,王小鹰每天仍坚持练字,用小楷抄写古诗词。最近,她花了3个月的时间抄完了《老子》,共81章,“纸张铺开,有4米多长呢。”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王小鹰毫不避讳地说自己是个“被批判”的陪读妈妈。“从幼儿园到高中,女儿去读书、补习、考试,我都陪。”王小鹰回忆,女儿每周六去上补习课,她都会去附近的面馆,要一碗面,泡一壶茶,开始写文章。“你可能不敢相信,为了陪读我连马路沿也坐过。”王小鹰的写作利用的都是断断续续的时间,她说,这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急不出来的。“就像造房子要打地基一样,有了整体框架,再慢慢填细节。”如今,王小鹰仍坚持用纸笔写作,她手稿上标满了各种修改标记,这种写作方式伴随了她几十年。
创作来自生活
采访作家,我常会问他们,为何能写出那么多故事。王小鹰的回答是,她的创作都取材于生活。王小鹰的小说很生活,又很有韵味,她是一个对生活观察得仔细入微的作家,她关注社会、现实,用她认为最朴素的文学方式表达着一切。聊起作品,王小鹰讲了好几个故事。
■ 《你为谁辩护》:“兼职律师”办案23起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小鹰为创作《你为谁辩护》,去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兼职律师。她拜著名女律师赵珪为师,在民事组学习,两年里办了23个案件。跟着师父去牢里会见当事人,在临时法庭做过书记员,还从政法学院借来刑法、民法的书自学,认真、踏实的办案作风给赵律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两年的律师实践中,王小鹰接触了很多律师,她决定用笔来描绘这个神圣的职业。“当时,只要我通过司法局的考试,就能拿到律师证了。”但王小鹰太想写小说了,同时又觉得自己比较感性,不适合做律师。写完《你为谁辩护》,王小鹰又给赵珪老师写了一封信,作为书的后记。
■ 《丹青引》:塑造画家内心矛盾
长篇小说《丹青引》塑造了一群画家的形象。王小鹰自幼随父习画,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我本身也是搞艺术的,一直在这个圈子里,也接触过很多画家。艺术这个东西,本身是一种精神的结晶,应该很崇高、纯净,而如今,艺术要走向市场,它却不能够保持它的品位。艺术家创造了艺术,如果不为社会所知,就不能实现其价值。但你要想让社会接受你的艺术作品,又要通过很多的渠道,而这些渠道往往不是很公平,还要通过一些不那么艺术的手段。这其实是个矛盾。”王小鹰说,她觉得没有一个艺术家能摆脱这种矛盾,她想写出一个艺术家在这种是与不是选择中痛苦的挣扎。王小鹰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丹青引》的创作,在此之前,她用了八年时间构思和收集材料。《丹青引》的初稿有近60万字,几经修改删节,才以35万字的篇幅发表。
■ 《长街行》:走访老街写弄堂大乾坤
有人说,读王小鹰的《长街行》就像读一幅水墨山水长卷,这是一部“磨”出来的作品。
十几年前,王小鹰母亲家隔壁的花园洋房被一个私企老板收购,因地段好,老板想翻造楼房,把原本只有一层的佣人房改建成三层。这大大影响了前面公寓楼住家的采光和私密。当时,公寓楼的住家不愿让私营老板用钱买走他们的阳光和隐私。一次,这家私企的员工找到王小鹰,王小鹰对他们说:“真正会住花园洋房的人,是不会破坏花园、违法搭建的,也不会以妨碍他人利益去谋取一己之利的。”这件事让王小鹰感触颇深,“地段、街区的不同会造成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其实这不仅是街区的变化,更是阶层、人心的变化。”这就是这部60万字小说的“引”。后来,王小鹰找到了她想写的街——她家附近的法华镇路,她走访了街上的老住户,看看当年法华镇路上的人家经过几轮城市搬迁,现在怎样了。写这部小说,王小鹰做素材整理就用掉了30多本笔记本。但让她欣喜的是,她花了5年,写出了小弄堂里的大乾坤和都市生活的哲理。
在最近的新书《点绛唇》中,王小鹰写了《长街行》中未写完的五个上海女人的故事,“当时没为她们找到合适的位置,多年来她们一直不肯消停,整天在我脑子里折腾来折腾去,仿佛我不把她们写出来,日子就很难挨得过去。”王小鹰说,书中她还特地以词牌名《点绛唇》、《解连环》、《枉凝眉》、《懒画眉》、《青玉案》冠名这五篇女性小说。
■ 《假面吟》:亲历演员台上心理
2011年,王小鹰开始写一部关于越剧人生的长篇小说,除了四处寻访外,她还参加了一个业余昆曲练习所。“我总想着,演员在台上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情若非亲历,很难体会。”王小鹰也趁机学着唱了几段《游园惊梦》,水袖舞几下,台步走几步。她还一一询问老师对戏曲和演员的看法。加上当时正为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写评传,在深受感动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于作品的思考。“戏剧演员在舞台上靠面具演绎着别人的人生,与角色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共鸣?在台下脱掉面具后,她又用怎样的面具在生活?现实中,人们是否也是戴着面具生活?”于是《假面吟》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