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过后气温下降较明显,天气转凉,大街上许多人已经穿上了薄外套。由于近日雨水较多,许多市民还是会选择穿着凉鞋、拖鞋出门。上海市浦东医院中医科主任潘国良副主任医师表示,秋分过后,昼夜温差拉大,整体气温下降,市民一定要在衣着上防秋凉,不仅要随着气温的降低及时添加衣物,尤其是老人、孩子和体质虚弱的人,更要注意保暖,而凉席、拖鞋、凉鞋等不宜再使用,以免着凉,诱发呼吸道、胃肠道疾病。
潘国良主任指出,秋分后,气候渐凉,是肺、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注意保暖很可能会诱发慢性支气管炎、胃炎的发作。而脚底穴位非常多,尤其是涌泉穴,如果受了寒气,极易着凉。另外,孕妇和经期女性在下雨天最好不要穿凉拖、凉鞋。
天气转凉,一些市民爱咳嗽或喉咙不舒服的老毛病又犯了。潘国良主任解释,在风多干燥的秋季,燥邪入侵会使人得病,常称为“秋燥”。如果不注意养生,当温度和湿度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最常见的就是感冒、咳嗽病人增多。”潘国良主任介绍,秋燥又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它们的结果都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并伤及人体肺部。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或咯出带血的痰等一系列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干燥症”。
为预防秋燥,秋季的饮食应以养阴、清热、润燥为主,宜多食新鲜的蔬果,如菜心、西红柿、雪梨、银耳、香蕉等。不要过多地食用辛辣燥热食品,如胡椒、辣椒、油炸品等。秋季佐餐的汤品尤为重要,由于天气干燥,汤品更应遵循此饮食原则,多以西洋菜、红萝卜、剑花、蜜枣、菜干、北杏、南杏等为材料,配以猪瘦肉、鱼、鹌鹑等。此外,还应多喝水,特别是运动后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饮水量应该以小便的颜色来决定,偏黄则宜多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