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文娱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透析近期荧屏抗战剧过度偶像化现象
~~~——透析近期荧屏抗战剧过度偶像化现象
~~~——透析近期荧屏抗战剧过度偶像化现象
~~~——透析近期荧屏抗战剧过度偶像化现象
     
2014年10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场上 军装笔笔挺
情场上 女人娇嗔嗔
——透析近期荧屏抗战剧过度偶像化现象
段菁菁
■ 《新雪豹》散发着偶像剧气息
  9月起,沉寂一年后的抗战剧再次成为电视荧屏的绝对主角。随着《战火连天》《新雪豹》《我的特一营》《战神》等抗日剧的相继开播,观众发现,新一轮抗日剧不再有“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离奇情节,而都走起了偶像路线。

  一味追求“卖相好”   

  《新雪豹》给观众留下的最深印象,不是残酷的战场厮杀,也不是激昂的家国情怀,而是剧中男女主角在战火纷飞中永远笔挺的军装和精致的妆容。有观众表示,与原版《雪豹》粗犷而不拘小节的人物形象比起来,《新雪豹》的最大变化,就是演员从内到外都散发着偶像剧主角的气息。

  无独有偶,以台儿庄战役为题材的《我的特一营》,一条重要主线就是浪漫大胆的爱情戏码,女主角动辄对男主角娇嗔卖萌;偶像战争巨制《战神》未播先火,原因是该剧集结了陈思诚、杜淳、严屹宽、王丽坤等当下炙手可热的偶像演员。还有观众发现,部分抗日剧中的道具、场景甚至台词,并没有如演员妆发般经过精心打磨;一些过于荒谬的情节,更是引来了社交网络上的吐槽。

  为了剧集“更好卖”   

  “电视剧承载了娱乐功能,追求卖相好看无可厚非。”编剧闫刚说,“偶像式抗战剧”的提法,更多是营销噱头;选用偶像派演员、加大情爱戏份的偶像抗日剧,其实与之前武侠抗战剧、悬疑推理抗战剧并无二致。横店影视旅游杂志社总编辑曾毓琳指出,多年来,抗战剧一直是荧屏的宠儿。“但情节相对单一,于是有些编导就把言情、武侠、悬疑等情节统统装进了抗战剧这个‘万用酒瓶’中。”《大西南剿匪记》的编剧海飞无奈地表示,在抗战剧“更好卖”的情况下,许多电视剧制作方并没有将更多心思用在作品的质量和细节上。“不少编剧抱怨抗战剧难出精品,原因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制作仍不规范。往往有一个剧本大纲、一笔投资,就能搭起一个草台班子。每天都在争市场、抢时间,没人愿意在细节上下功夫。”资深影视人谢晓虎说,现在很多抗战剧无非就是把言情偶像剧的基本元素置于抗战的背景下。“既然历史背景在这种剧里只是一层皮,这层皮的细节自然不会太讲究。”

  切忌过度“偶像化”   

  一业内人士直言,抗战剧担负着历史教育和传播红色文化的职责,部分抗战剧过度“偶像化”,表面上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实则弱化了剧本该承担的教育意义。“在未来一段时间,抗战剧仍是中国影视剧的重要内容。”导演金韬认为,抗战剧的勃兴,不仅缘于政策鼓励,也根植于民间情感。偶像精神并非不能融于抗战题材电视剧,但假如依旧舍本逐末、粗制滥造,不仅会给整个产业带来无法弥补的负面影响,甚至还会误导年轻观众。专家指出,想要扭转这种局面,不仅需要创作者告别急功近利,还需要管理部门积极引导,更需要观众用脚投票,让那些真正用心拍摄的抗日剧成为热门、成为榜样,才能使其摆脱“万用酒瓶”之嫌。    

  新华社记者 段菁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专版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名家/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健体
   第A28版:妇幼/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0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广告
战场上 军装笔笔挺 情场上 女人娇嗔嗔
韩国导演姜帝圭将执导《斗破苍穹》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A16战场上 军装笔笔挺
情场上 女人娇嗔嗔
2014-10-08 2 2014年10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