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热衷慈善公益活动
民国六年丁巳(1917),吴昌硕已74岁。老人每年元日有赋诗之雅习,以辞旧迎新。此年元日,缶翁仍作《丁巳元日》。早春二月,海上六三园内的早樱开了,花团锦簇、艳美如霞,缶翁仍偕友阮闇前往观花,并作五言长诗《闰二月十八日六三园看樱花同阮闇》,“樱花媚古春,云气光腴腴。杏失故态娇,桃羞静女姝。绿玉初含苞,大美天所拘……”
阳春三月,原成立于1910年的海上题襟馆,在吴昌硕领衔下书画创作日趋昌盛,在此情况下,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振兴会务,重新选举吴昌硕为会长,王一亭、哈少甫被选为会董,吴待秋为驻会专职会员。1917年3月28日《申报》以《海上题襟馆开会记》为题作了报道:“四马路三山会馆隔壁海上题襟馆画会创设有年,久为名人荟萃之处。辛亥以还,萍踪星散,顿失旧观。今春同人等重行提倡公学,举吴昌硕为该会会长,哈少甫、王一亭为会董,吴待秋由京来沪,留驻会中。”通过此则报道,可见缶翁在上海书画界公认的盟主地位和笔墨领衔。
清明前夕,老友沈石友从常熟寄赠缶翁爱食的象笋,老人甚开心,作画并题诗以谢之《石友赠象笋,画笋为答》:“虞山象嫩牙牙萌,白若象齿以象名。石友寄将数六十,泥香沁鼻心怦怦。老妻解筐喜形色,剥砍忙乱山厨烹……”在缶翁的笔下,展示一幅举家欢食象笋图的场景。然而,仅过去两月多,是年五月十五日晨起,夫人犹谈笑自若,忙里忙外,及晚时,却被痰所噎,就突殁于家,享年70岁。这真是晴天霹雳,对老人打击甚大,他伤悲至极,竟得大病,病中几次欲赋诗悼亡,均泣不成声,难以下笔。
是年七月,吴昌硕三十多年的好友沈石友在常熟病故,享年仅六十,缶翁闻此噩耗后,甚为伤悲。老妻的离去,挚友的病故,使年迈的缶翁有一种内心的失落与寂寞,然而,缶翁人格的崇尚和精神的可贵,就是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依然体现出了作为大师的公共意识和领袖的社会责任。他热衷于慈善,投身于公益,奉献于赈灾,解囊于募捐,成为当时的大慈善家王一亭最坚定、最积极的支持者之一。是年冬,汴(河南)晋(山西)鲁(山东)湘(湖南)等省水灾极为严重,受灾达百余县,饥民数百万,各界人士为此发起救灾募捐,缶翁积极投入,绘《流民图》义卖赈灾,并和海上题襟馆书画会同人何诗逊、李瑞清、王一亭发起书画助赈。据1917年12月8日《申报》《时报》《徵求书画助赈》载:“敬启者:迩来天灾流行,汴晋鲁湘各处洪水汪洋,几成泽国,哀鸿遍野,惨不忍睹。上海书画会同人昔年于淮徐湘鄂水灾,曾经两次以书画售票得数千元助赈,此次仍拟踪而行之……”“同人昔年”是指1907年吴昌硕所参加的徐园书画赈灾活动。
缶翁是一位极有仁爱之心和慈善精神的老人,他的领袖效应和大师地位,表现在率先垂范与以身作则。早在民国初年,甘浙鲁豫等省大水灾,缶翁就参加豫园书画善会同仁的助赈。1914年11月由王一亭发起的上海孤儿院筹募经费菊花会开幕,缶翁就拿出了自己的画作。1915年10月21日,上海龙华孤儿院举行菊花会,吴昌硕与王一亭等人捐赠书画作品达200件。为了征集捐赠品,缶翁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亲自陪王一亭走访或约请不少海上书画名家,如郑孝胥在10月19日的日记中载:“夜,赴吴仓硕之约于东南部春家,晤王一亭,请为孤儿院书纸数幅以供卖票开彩之用。”1916年11月,缶翁与王一亭、黄山寿等人又以自己的多幅书画作品捐助中国救济妇孺会与上海孤儿院联合会合办的菊花会,以筹集经费。1919年秋,豫鄂皖苏浙五省爆发山洪,灾民多达数百多万,情况相当危急。已年届76的缶翁马上和王一亭合作《流民图》画,并印刷出版,义卖赈灾。1920年11月,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松茂阁楼上,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发起书画助赈华北灾区,领衔捐画者即为吴昌硕、王一亭、程瑶笙等。1925年8月,湘灾书画赈济会收集海内外书画家作品赈灾,吴昌硕肝疾甚剧,时常疼得难以入眠,强撑病体,作画捐赠,显示了一种道义精神和慈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