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民文化节的经典诵读大赛由8万人参加,真是盛况空前。各阶段的赛题丰富多彩,是非、选择、填充、诵读……诸多题型中,有一类据说选手们最怕,那就是“接龙”题。
“接龙”者,题目出上句,选手接下句,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在前,那你赶紧答一句“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不就接起来了吗?何难之有?何怕之有呢?
问题在于肚子里无货可接。李白的《赠汪伦》熟的人比较多,能脱口而出;但再稍难一些的,如许多人都知道的陆游的《钗头凤》,“春如旧,人空瘦”后面,能接上“泪痕红浥鲛绡透”的,就大为减少了。而咱们的经典诗文浩瀚无垠,真能左右逢源、处处接得上的又能有几人?有的题恐怕命题者本人不查资料也接不上的。
如此说来,不是在难为人吗?
非也。这是在有意强调传承经典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背诵。
“接龙”实际上是微型的背诵,目的不只是为了背一些“名句”,归根结蒂还是为了引导选手们多多背诵诗文的全篇。
背诵是传统教学的基本功,一项“看家本领”。我的祖父一辈,凡能读得上书的,都练就了一番“背功”,肚子里装有几百篇诗文。到我父亲一辈,虽也对古典诗文比较熟悉,却没有多少能全篇流利成诵的了。而我这一辈,更是反其道而行之,每每把背诵与“死记硬背”等同,是不屑一顾的。尽管我读的是中文系,但由于打的是“‘破’字当头”的旗号,兴的是“思想领先”,还没有弄清楚人家写的是什么,已经在那里“批”将起来,什么“反动”、“落后”、“封建主义”,不一而足,都能对号入座。至于诗文本身呢,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也就不去管它了。
这种把观点与材料割裂并对立起来的做法,不仅流行在古典文学领域,便是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乃至一般文史哲领域,也是不去细读作品(更不要说背诵了),不去钻研原作,只根据一些权威的条条框框,生搬硬套,就算是在“学习”了,在“研究”了。结果呢?自然是只能造就出“假大空”的一代,唯上,唯“书”,一切架空,一切从众,失去了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养成了不依据事实(包括文字)作判断的习惯,还谈得上什么“科学”,还怎么能把传统文化掌握?一代人的学风硬是被活活糟践,倘要从头寻找根源,起头恐怕就是这个背诵。
回头再来看大赛,从8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百名“达人”,几乎都是熟读了不少作品的,而最后扛鼎的“前三甲”,更是从小就乐于熟读背诵,年纪不大,便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材料。唯有这样努力下去,才能鸢飞、鱼跃,天地广阔;否则,即便是捧着大赛指导材料硬啃,仍免不了捉襟见肘,那才是名副其实的“死记硬背”呢。
一度曾将只掌握材料不会实践运用的人称为“两脚书橱”,极尽鄙夷挖苦之能事。这号人物确是有的,如孔乙己。他懂得“回”字的四种写法,书应看得不少了,但连自己都养不活。但在我看来,产生孔乙己这样的怪胎,当有相应的社会环境,我们今天号召大家诵读经典,自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那就是传承文明、振兴中华。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提倡并养成优良的学风,掌握材料、正视文本应看作起点,倘真躬行,那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