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曼彻斯特往利物浦,第一站奔的就是披头士博物馆。这博物馆真是与众不同,开在地下室里。这原是艾伯特码头的旧仓库,现整个区域都改造成旅游景点。一旁的海洋博物馆还有泰坦尼克的专题,因为这巨轮属此地的白星公司。
“披头士”即“甲壳虫”,甲壳虫是他们对美国摇滚英雄霍利致敬,列侬把Beetles(甲壳虫)改成Beatles。它由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格·斯塔尔四人组成,是最早的F4。其外形符号化:一头长发、无领四扣上衣、烟囱长裤和矮靴子。演唱台风大胆、热烈奔放、无拘无束。
都说做事要讨“两老”的欢喜难,可披头士既让平民百姓狂热,与毛泽东和肯尼迪同时入选“十年来最有影响的人物”;又得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大英帝国勋章”及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赞:“我们感谢列侬,他改变了我们世界的文化”。可列侬四年后却把勋章退还女王,因英国参与尼日利亚比亚弗拉事件还支持美国的越战。但对“铁娘子”的评语则无法反应,因为这是对他的悼词。
看来,把博物馆设在地下还是有道理的。一片暗天暗地里,营造气氛方便,光声电效果凸显。我拍下披头士用过的架子鼓和吉他,起步的卡文俱乐部地下红砖窖、黑胶唱片满满的NEMS唱片店和演出小舞台的微型实景,包括当年去美国的飞机舱局部;还有栩栩如生的蜡像,其中有演出的4人组、背后墙上的挂钟指向2:29。最令人震撼的是循环播放的黑白录像记录了不同国家粉丝们的狂热,每到一城,就会引起当地年轻人歇斯底里大爆发。在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的演唱会,观众竟达25万。难怪列侬敢说,“我们比耶稣更流行”。唱出心声、道出真情才能叫人心跳、永驻人心,但人们往往膜拜唱出心声道出真情的人,而忽视心声和真情。
一起参观的前国脚谢晖,看到陈列着一个平扁铝制小酒壶。他在德国踢过球,认出上刻德文“送给恺撒大帝”。是1960年10月9日,那时的成员、德国鼓手斯图尔特送列侬的20岁生日礼物。那时,披头士正在汉堡演出。《列侬》的传记作者波森纳认为,“汉堡在真正意义上制造了甲壳虫乐队”,同时也为列侬成为乐坛“恺撒大帝”奠定了基础。
随后,我们到城外门罗大街251号的列侬故居,这座仿都铎风格的二层小楼是他姨妈家。出生不久,因在船上当酒保的父亲离家,列侬被母亲送姨妈抚养,姨夫开了个小牛奶加工厂。摇滚的幼芽在这里孕育,在他组织乐队的第二年,母亲遭车祸身亡,这时他才18岁……因参观需提前预约,我们未能进入,只得在院门外一望。
没想到,在家门被查普曼枪击的三十四年后,列侬又躺着中枪。BBC记者加德纳说:那个杀害美国记者带伦敦口音的人、被英媒体称为“圣战者约翰”。他同伙的外号则分别是保罗、乔治和林戈。其实,这不是英媒体的原创,而是出自被极端组织所抓的人质,用“披头士”四人名来称呼看押他们的英籍好战分子。难道就因他们来自英国的缘故?
2014年,西班牙影片《闭上眼睛活着很容易》获三项戈雅奖。说的是1966年披头士在西班牙阿尔梅里亚拍电影时,粉丝与偶像接触的事儿。列侬在粉丝、英语教师安东尼奥的本子上,写下他的新歌《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即著名的《永恒的草莓园》:“没有什么是真实的,没有什么值得逗留。只有草莓园永恒。生存是容易的,当你阖上双眼,不去理会你所看见的一切。”
告别利物浦,前往伯明翰。路上一想起列侬,总浮现披头士四人前后脚相扣过斑马线的照片,正视前方,大步流星,抖擞潇洒。闭眼活着不容易,就是眼开眼闭,也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