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携妻进剧场
叶培林
本版插图 叶雄
  ◆ 叶培林

  “水晶宫”中赏“天鹅”

  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又拉开帷幕了,这是爱好艺术的市民们的盛宴。回想我们夫妻俩,从2010年8月27日走进上海大剧院并肩观看上海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起,倏忽已四年多了,积下的演出票根,也有一大把了。每当将刚看完后的新票根收藏于精致铁盒内,心中便又油然增添一份收获的喜悦。

  2008年我在宁波退休,叶落归根,返回阔别四十多年的上海,重置家业。第二年,妻子退休后也从宁波来上海定居。初回上海,我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上海”也常常会找不着北,上海变化太大了。就拿位于市中心人民广场的上海大剧院来说,真像一座水晶宫殿,每每路过此地,总会涌起进进这座“水晶宫”的冲动。

  当我从广播里听到了8月底上海大剧院将上演“老柴”《天鹅湖》的消息时,心中便盘算着,这回该和妻子一起进大剧院看一场完整的《天鹅湖》了。早年也曾在电影电视里见过《天鹅湖》的“碎片”,譬如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里的那段四小天鹅舞,不过从头至尾真人在舞台上跳的,还真没见识过呢。

  其实,我对音乐舞蹈戏剧曲艺都有兴趣,可妻子是北方人,对上海方言还有那么一点隔膜,让她一下子去看南方戏总觉得有点勉为其难。芭蕾,形象的肢体语言加极富表现力的音乐,这就基本不存在地域障碍问题。于是,我在大剧院刚出票的头几天就去把戏票买上,座位当然是比较理想的了。

  那段时间,电台“经典947”里反复播放《天鹅湖》的过场音乐及四小天鹅音乐,无意中催化了我和妻子的期盼。

  8月27日那天,比平时稍早一点吃过晚饭,我和妻子便从康桥的家中出发,兴匆匆地直奔大剧院。大剧院门前人头攒动,不乏“黄牛”搭讪,也有人手中捏着钞票在等退票。看来,还真是受欢迎呢!

  进入剧院大堂内,圣洁高雅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我赶紧掏出手机给妻子照了几张相,那时还没微信,便用彩信发给已出嫁的女儿。

  尽管各个芭蕾舞团有不同的《天鹅湖》演出版本,但公主与王子的爱情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情节却是不离其宗的。这台洋芭蕾妻子不仅能看懂,还被众天鹅洁白的装束、优雅的舞姿迷醉了。中场休息时,妻感慨地说,这个故事太适合用芭蕾来演绎了。看来,我的良苦用心起效了。

  轻轻松松不知不觉中落下了大幕,我和妻子望着谢幕的演员缓缓离开座位,都有些意犹未尽。当我俩悠闲地走下大剧院宽阔石阶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流光溢彩的夜上海。我对妻子说,上海的夜真美呀,今晚欣赏的芭蕾也美不胜收。像我们这样的退休老人,劳累了几十年,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了。上海这座大都市,它的一大优势是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如若不好好享用这宝贵的资源,岂不是一种“浪费”。从小生长在大西北的妻子默默颔首。

  追看真人版“琼花”

  从此,我俩仿佛有了“芭蕾情结”。2011年是建党90周年大庆,东方艺术中心的“名家名剧月”推出了众多红色经典,我和妻子一起看完节目单,不约而同地看中了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

  中芭来沪演两场,第二场包场。为了看个真真切切,我提前3个月掏了1000多元买了两张首场第3排的票子。电影版的芭蕾《红色娘子军》40年前就面世了,年轻时就看过,至今记忆尚存。不过那毕竟是银幕上的影像,舞台上的琼花是个啥样呢?90天里,这又成了我和妻子心中的挂牵。其间,中芭老团长年逾花甲的赵汝蘅在媒体上的访谈,也成了我和妻子关注的话题。无论是报纸上登的、电台里放的,还是电视上“亮相”的,只要碰到了,就绝不放过。

  演出正值梅雨时节,时阴时雨。这半年多,我俩已看过十数场演出,老天爷都蛮帮忙,看《红色娘子军》那天,白天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傍晚,雨暂停,我们就赶紧吃晚饭出家门。倒了两趟车,踏进时尚气派的东艺歌剧厅时,世纪大道上已华灯初上。 

  大幕一拉开,追光灯下一身红衫的吴琼花踮足被绑吊在柱子上,那倔强亮相,吸人眼球。中芭演员阵容青春靓丽。我和妻子目不转睛地欣赏着一幕幕脚尖演绎的红色经典,既沉湎于激奋的情节跌宕之中,更为洋为中用的艺术创举而叹服!

  演出结束,我和妻子打着雨伞踩着雨水钻进科技馆地铁站,一路上念叨的只有一个字:“值!”

  音乐厅里过新年

  不关注不知道,一关注,真是又惊又喜:每年来上海演出的世界各国演出团体数量庞大,摆在我们面前的,几乎天天是繁花似锦的艺术盛宴。

  从网络上的演出信息中,我得知美国一个交响乐团2011年新年将在东艺中心作访华演出,预告的曲目中有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拉威尔的《卡门幻想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皇帝圆舞曲》等等,尤其是还将演奏吕其明的《红旗颂》。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外传统曲目以往都是只闻其声,这回定要在音乐厅感受感受现场效果了。

  果不其然,聆听过这场新年音乐会后我如梦初醒,方知一分钱不花的音乐和要花数百上千元的音乐之区别了。就拿心仪已久的《红旗颂》来说,那舞台上铜管吹出的主题,其恢弘气势只有在音乐厅才能找到!

  虽说名团演奏名曲无疑悦耳动听,但“音乐无国界”,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懂。妻子在专心听了几首乐曲后,突然轻声问我,舞台顶部那一根根长短不一的玻璃管子是起啥作用的?这可把我问住了,琢磨了半天,不敢乱说,只能跟她说:“还是好好听音乐吧!”我也发现她注意力有点分散,开始开小差了。不过也难怪。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可以说是个“脑力活”,毕竟还是要循序渐进嘛。

  新年音乐会压轴曲目通常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这已成为一种传统,那天也不例外。当小军鼓强劲的鼓点引出乐曲主题时,我俩和全场观众一起,不约而同地击节鼓掌,台上台下水乳交融。乐曲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便转换成一段优美动听的轻柔主题。乐队指挥适时转身做了个“小点声儿”的手势,台下观众心领神会,全场掌声霎时压低。掌声伴着乐曲,时起时伏,将音乐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我和妻子觉得还不过瘾,2011年元旦下午,从头至尾收看了CCTV音乐频道转播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转眼又到春节。说实话,如今过年和我们年轻时过年大不一样了,东奔西走排队凭票买年货已是逝去的老皇历,这回,我和妻子又携手走进上海音乐厅,品尝上海民族乐团新年贺岁音乐会“烹调”的浓浓年味: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先声夺人,座无虚席的音乐厅一下子热闹欢腾起来;江南丝竹《欢乐歌》、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广东音乐《娱乐升平》、唢呐与乐队《百鸟朝凤》及管弦乐《大秧歌》……听着这一首首热烈奔放的乐曲,我俩和全场观众都一起过了一个多棒的新年!

  吴侬软语也入耳

  2011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在上海音乐厅奉献了一台顶级的吹奏乐。在去看演出的路上,我告诉妻子,2010年军乐团在上海为世博会服务了整整六个月。解放后,在国家举行的盛大庆典和迎宾仪式上露面的就是这支军乐团,今天我们也去领受领受“国宾”的待遇。闻此言,妻子莞尔。

  兰心大戏院的“星期戏曲广播会”是上海市民,尤其是中老年市民青睐的惠民演出,票价只有30元、20元,演出却都非常精彩。我带着妻子,看过《甬记“申”情——纪念串客进上海130周年甬剧演唱专场》,看过《钱江越韵溢浦江——浙江越剧团演出专场》,看过上海评弹团的现代书目经典选段演唱专场,还看过池州市黄梅戏剧团专场,上海戏曲学校滑稽班师生同台专场……我对这些南腔北调轻车熟路,不过我心里有数,妻子陪伴我走进兰心大戏院多半是夫赏妇随,尤其是像评弹这样的吴侬软语,在妻子这位北方人耳朵里,简直如同听“天书”。好在舞台两侧有字幕,聊可弥补一二,妻子也会不时地咬耳朵向我“讨教”。

  从戏院回到家中,闲时我也会同妻子一起回味、讨论。我会告诉妻子,那天那位大块头男演员秦建国是上海评弹团现任团长,唱的是蒋调。越剧分尹派、徐派、戚派等等,这个妻子早就知道,现在妻子又晓得评弹有诸如蒋月泉的蒋调、徐丽仙的丽调各种流派。再比如,看完黄梅戏专场,我和妻子都觉得,青年演员唱倒唱得不错,只是演董永白白胖胖的男演员不像卖身为奴的穷苦人,倒像个“富二代”,七仙女也不象严凤英那样朴实,有点像嗲兮兮的“90后”。又比如,滑稽班08届毕业生,这五男二女个个有模有样,说学做唱也练得不错,不过,我和妻子都有点为他们的前程担忧,不知这些孩子能不能执著地走下去,传承戏剧曲艺的路能走多远?

  我们也常去天蟾逸夫舞台看整场大戏。上海京剧院的《四郎探母》、上海越剧院的《西厢记》、上海沪剧院的《瑞珏》……剧场进得多了,我和妻子还在剧场见过坐在附近的越剧演员金采凤,沪剧演员陈瑜、王珊妹。妻子说,演员或在台上或在台下,他们的身份在变,这应该叫“角色转换”吧?我连声说,高见、高见。那些退了休的老演员,有时还会应邀客串客串,当然也常常会回到熟悉的剧场来,坐在下面看看自己曾演过N遍或自己的学生承继演绎的经典。这也是他们退休生活的一部分。

  上海,剧场多,本土的演艺团体也多,再加上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纷至沓来,为上海市民包括我们这些在家享清福的老头老太,提供了无尽的艺术享受。我还打算携妻去看看话剧、音乐剧。哪天若有吕剧团来沪演出,我一定会捷足先登早早地去购票,陪妻去看看《李二嫂改嫁》之类的家乡戏,让妻也好好地过把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文化新闻
   第A05版:文化新闻
   第A06版:新民图视绘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时尚都市/运动汇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家装专版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家装专版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携妻进剧场
借梯
新民晚报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B10携妻进剧场 2014-10-19 2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