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6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主办、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协办、上海远大心胸医院承办的——第六届国际胸腔镜心脏手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光大国际大酒店圆满落幕。
“国际胸腔镜心脏手术学术研讨会”作为国际微创心脏外科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之一,自2008年起,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成功举办了五届研讨会。本届研讨会在“引进国际最新技术,接轨世界先进水平”的宗旨指引下,吸引了海内外大批心脏内科、心脏外科的优秀专家和学者,深入研讨、共同进步。会议就胸腔镜下先心病手术、心脏瓣膜手术、房颤消融手术及微创冠心病手术、大血管手术等微创领域课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并就3D腔镜技术的应用、以及微创的前景达成了一致共识。
3D胸腔镜技术研讨贯穿整个会议
本届研讨会既邀请到了来自中国台湾、印度等胸腔镜前沿领域的顶尖专家,例如印度知名心血管外科专家Dr.Srivastava教授、中国台湾慈济医院陈劲辰;当然,也不乏大陆老一辈的行业泰斗和中青年专家,比如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前会长孙立忠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梅举教授、原福建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廖崇先教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郑哲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吴延虎教授等等。围绕着“迎接3D、拥抱3D”这一主题,与会专家就3D技术在微创心胸领域的应用展开了全面和细致的研讨。
众所周知,医学的发展一方面靠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也密不可分。“腔镜在我们国家已经有15年的历史,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发展。2014年3D胸腔镜系统已经运用到医学领域,目前普外科、普胸科都在使用,心脏外科现在刚刚开始运用这个技术。3D是一个新事物,就好比手机通信技术从3G发展到4G一样。全国目前运用到3D技术的医院约六七家。3D技术运用于心脏手术,代表了一种前瞻性,一种新气象,有值得探讨的价值。”胸腔镜中心主任程云阁激切地言道。
3D胸腔镜系统和机器人手术影像系统类似,还原了外科医生的自然立体视觉和深度感知,降低了解剖难度和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提高了手术解剖、切割、抓握、吻合、缝合、止血的精确度和整体手术效率,而且还具有机器人手术不具有的“触觉”。与普通的民用3D技术不同,医用3D可使得被摄物体的还原度接近100%,而且不易让人产生眩晕感。此外,3D技术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从而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胸腔镜治疗“瓣膜病、房颤病”应用广阔
研讨过程中,程云阁主任就胸腔镜治疗传统瓣膜病,特别是老年性瓣膜病的治疗,做了一个详细的总结,这或许也将是行业内首份胸腔镜瓣膜病的十年报告。
程云阁主任谈到,“我是2004年开始用胸腔镜做瓣膜病的,到今年正好第10年。原来用胸腔镜给年轻瓣膜病患者治疗比较多、老年人少,因为考虑到老年人的风险会大一些。现在,胸腔镜技术成熟了,3D技术也来了,用胸腔镜给老年瓣膜病患者治疗,也逐步开展起来了。做任何事情,10年应该拿出一个成绩单了。我想这个结果也是大家期待的。10年了,应该说手术方案是固定了,更标准化了。”
之后,针对胸腔镜在房颤治疗上的应用,大会邀请了两位国际上较受关注的专家作讲演报告,两位专家分别是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郑哲教授、上海新华医院梅举教授。程云阁主任用热烈的掌声,回应了两位专家的报告,并在随后的小结中谈到,“由于环境、压力等问题,目前房颤的发病率比较高。胸腔镜治疗房颤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到目前,这方面工作已经开展了有五六年的时间。从创伤和手术效果来说,都好于传统手术,然而手术方法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固定,比如郑哲和梅举两位教授的手术方法就不一样。也就是说,到目前还没有拿出一个大家公认的比较成熟的方法,所以有探讨的价值。”
胸腔镜技术——心胸外科的全新突破
从1998年开始,程云阁教授就开始了胸腔镜用于心脏外科手术的研究和探索,经过近200例的动物实验,找到腔镜进入人体的最佳切入点。2000年,程云阁把腔镜微创技术成功地运用于心脏外科,成为世界上首位运用胸腔镜实施心脏手术的开创者。继而成就了几个第一,即世界首例胸腔镜房缺修补术完成者;世界首例胸腔镜室缺修补术完成者;世界首例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完成者。2014年8月,他又率先完成了中国首例3D胸腔镜下心脏换瓣手术。
胸腔镜被誉为上个世纪胸外科界的重大突破之一,是胸部微创外科的代表性手术。仅在胸壁上开1-3个小孔,手术切口很小,外表美观,手术后第二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短期内便可出院。胸腔镜手术,最适合用来治疗瓣膜病,以及部分先心病,房颤。程云阁主任表示,“现在胸腔镜治疗瓣膜病技术已经很成熟,胸腔镜治疗先心病前几年也已走向成熟,其他的我们还在尝试和探索。”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胸腔镜技术人才,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由中国医师协会授权,成立了胸腔镜心脏培训中心,成为专业培养胸腔镜技术人才的基地。程云阁主任介绍,“每年全国约有20-30名医生来远大培训。也有一些来远大短期培训的外国人士。培训内容大致包括观摩胸腔镜手术、理论课听讲、做动物实验、上手术台实践几个环节。”
不断追求创伤最小化
胸腔镜技术是医学发展过程中颇具创造性的一种手术方法。同时,它更是一种微创技术。微创概念的形成是因为整个医学模式的进步,是在“整体”治疗观带动下产生的。
微创手术被喻为21世纪外科发展方向之一,是电子显示系统与高科技手术器械以及传统外科手术相结合的前沿技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它具有革命性的进步。微创手术更注重病人的心理、社会、生理(疼痛)、精神风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康复,最大程度体贴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微创手术只需在病人身上开1-3个0.5-1厘米的小孔,只需3-5天便可完成检查、治疗、康复全过程。与传统手术相比,对人体的伤害更小,当然也极大地减轻了疾病治疗中,给患者带来的不便和痛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微创”这一概念已深入到外科手术的各个领域。程云阁主任表示,医学的发展很有意思。医生的努力是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是另一方面。除了医生的技艺,必须以科技的发展为前提,有了器械、设备,才可以做相应的手术,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医学上的突破。“在医学发展之初,由于科技的限制,很多病我们无从下手。慢慢随着科技发展,很多病能够治疗了,但是创伤大。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迎来了科技大发展,3D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了,许多以前不能治的病不仅能够治好了,而且创伤也能够降到最低。未来,一个医生,如果能达到‘治未病’的地步,那就最牛了。”
程云阁主任最后再次强调,“不用开大刀,弄几个小切口就能把患者的病治好。这也体现了医学人文。这手术刀是会让人痛苦的,所以能够少做尽量少做,可做可不做的时候就不做。一个医生要在行医过程中时时刻刻有这种意识,这是一种追求。医生的职责是促进疾病康复,尽量不要增加病人的负担,更不要给病人造成额外的创伤,这其实就是一种微创的理念。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主体,不断追求创伤最小化,这是我作为一位医务工作者的永恒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