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全国数字化学习实验共同体会议在上海闵行区召开,会议由闵行区教育局主办,闵行区教育学院、天闻数媒(北京)公司承办。像罗阳小学这样把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事例,在该区比比皆是。比如,闵行二中数字化教学的基本设施都已到位,每间教室安装了一台65寸的整合电子白板等功能的触摸屏电脑一体机,建立了4间数字化教学专用教室,还配备80支学生用数码笔和40支教师用数码笔。学生用数码笔在电子笔记本上书写的内容可以即时上传、记录到后台,老师可以在自己终端上调看任何一名学生的电子笔记,学生的解题过程细节一目了然。在课堂上,借助技术手段,教师可以观察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用数码笔则大大方便了老师们录制“微课”。据学生反映,老师们制作的“微课”广受欢迎,特别是当自己对某个英语语法知识或者某道数学变式训练题疑惑不解时,只要点播“微课”,不管老师在不在身边,都能享受到一对一个别化答疑的“特需服务”。
闵行中学化学教师戢军勇用了近六年时间积累形成了“化学微图书馆”。访问量已过20万的“微图书馆”,既有网上资源的整合,又有原创的知识,还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资源库:“基础化学”的课程视频、化学式大全、计算题分析,“食品化学”的添加剂、防腐剂研究,“史记化学”的科学家和科学发明,“拟人化学”以性别来拟人金属与非金属……除了像戢军勇这样自己建立资源平台,在闵行中学,更多教师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集聚在作为电子书包应用基础平台的“毕博教学管理平台”上。目前,学校已建成各学科视频课程共300多个,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
在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上,数字化环境下教育如何转型、教育如何实现内涵发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到底如何变革、如何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一系列的新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一个以推进实践、共享经验为主题的数字化学习实验共同体,也同时在上海闵行成立,来自北京、山东、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广西等多地的教育局,组成区域性推进数字化学习实验共同体。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王浩说:“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服务于与教育相关的各个群体,首先要服务于学生,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随时随地随需而学,提供学习环境的支持。”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