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军界瞭望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1月0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印度以“大手笔”军购推进本土军工升级
罗山爱
■ 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的“长钉”多用途导弹
  据印度媒体报道称,10月25日,印度国防部长兼财政部长阿伦·加特利主持召开国防采购委员会会议,批准了总额达131亿美元的采购项目,试图借此升级现有军备并提振国内军工业。外界分析称,由于没有强大而稳固的国防工业,印度军队装备大约70%需要从国外进口,于是“天量军购”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海军陆军都“赚”了

  据悉,在这次审议过关的军购项目中,印度海军和陆军是最大赢家,前者终于获批采购6艘潜艇,总价81.8亿美元,后者则获准向以色列拉斐尔公司采购8000余枚“长钉”多用途导弹及超过300个发射装置,总价5.25亿美元。

  其中,印度海军新购6艘潜艇的项目代号“P-75I工程”,采用引进技术,国内建造的模式,这些柴电潜艇将配备攻陆巡航导弹和AIP动力系统。从2011年提出“P-75I工程”至今,印度财政部多次抱怨国防部没把预算条目写清楚,国防部则辩称“军事机密不宜公开”,导致该项目一直在印度财政部和国防部之间“公文旅行”。直到如今印度财政部和国防部“共享”同一位“老板”,“P-75I工程”才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得以步入正轨。

  另一方面,印度陆军采购反坦克导弹项目也已经折腾多年。早在2010年,印度陆军就试图为基层部队采购可靠的反坦克武器,取代过时的俄制9M111导弹和法制“米兰”导弹。经过几轮筛选,该项目的主要选型对象是美国洛·马公司的“轻标枪”导弹和以色列的“长钉”导弹。为了做成这笔买卖,美国还派出斯特赖克中型旅赴印演习,全程展示“轻标枪”的先进性能,如今印度却把订单交给了以色列。有分析称,印度之所以如此决定很可能是出于“军购多元化”的考虑。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国防采购会议上,印度军购的传统对象俄罗斯几乎颗粒无收,这与当初莫斯科期待莫迪新政府能提升双边军贸水平的愿望大相径庭。印度军事分析家,退役准将文卡塔拉曼·马哈林加姆认为,俄罗斯在向印度出售“超日王”号航母的过程中,屡次单方面涨价并推迟交付时间,令印度军方和政府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

  “军购换技术”落实难

  据美国《防务新闻》称,印度此次批准一揽子军购大单,除了提升部队现代化水平,还暗含改造本土军工业的考虑。莫迪政府计划将本国防务企业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比例从26%提高到49%,通过政策激励机制推动外国公司向印度转让先进军事技术。

  今年7月10日,印度国防部长加特利就在国会发表演说时表示,印度正处在军队现代化的关键时刻,会在接下来的10年中购买价值1000亿美元的武器系统,但这绝不是外国军火商的“狂欢”,印度政府将鼓励外国公司在印度建厂生产武器,培养本地的熟练工人。加特利还抱怨说: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进口国,可长期以来都只是直接购买,而不是争取在国内授权生产,结果我们花费了大量外汇,却对扶植本国国防工业没有带来丝毫好处。

  不过,印度方面“军购换技术”的愿望能否实现尚难定论。印度布拉莫斯航空航天公司董事长西瓦塔努·皮莱认为,虽然近年来的国际经济形势不佳和国际军购市场相对萎缩给印度带来了一些机会,但总的来看,欧美和俄罗斯都只乐意将印度变成军工产品的倾销地,想要这些国家转让技术十分困难。目前,俄罗斯已迈出对印输出军事技术的一大步,两国已决定建立联合军事工业委员会,致力于在高超音速飞行器、微电子和纳米电子技术领域展开技术合作。与俄罗斯相比,美、英、法、以色列等国则显得诚意不足。

  军事工业积弊难除

  尽管莫迪政府雄心勃勃,但印度国防现代化积弊日久,要想改变非一日之功。印度拥有亚洲规模第二大军队,装备的先进武器也不少,但型号混乱,新旧夹杂,难以形成系统战力,以野战火炮为例,印度陆军炮兵就同时装备105毫米榴弹炮、122毫米榴弹炮、130毫米加农炮、155毫米加农炮等,对后勤人员来说,要想在战时保证不同火炮的弹药补给是一项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印军的武器系统还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门。以陆基防空系统为例,印军目前使用的L-60和L-70高射炮都是二战时期的产品,在现代防空作战中难有作为。更糟糕的是,由于缺乏夜视设备,印度陆军的大多数坦克和步兵战车在夜晚基本丧失作战能力。

  更让印度政府头疼的是,本国军工业“大而不强”,无法为军队提供合适装备。2000年之前,印度军工业基本由国防部所属39家兵工厂、9家国有国防企业和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组成。2001年后,印度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军工业,但由于缺乏充分竞争的机制,私营企业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事实上,印度国防部对本国军工业的表现持批评态度。由于它们在产品上形成垄断,军方只能向它们订购产品,不但导致兵工厂和国有国防企业固步自封,还严重阻碍私营部门的发展。值得一提是,由于印度不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弹药生产,而国有企业的产能又无法满足军需,印军只能通过进口来弥补。不仅需要消耗外汇,而且很难做到及时供应。  罗山爱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财经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文化新闻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3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广告
   第B07版:军界瞭望
   第B08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9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10版:广告
   第B11版:好吃周刊
   第B12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4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16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广告
导读
高级军事顾问
防空利箭千里机动 实弹练兵检验战法
印度以“大手笔”军购推进本土军工升级
新民晚报军界瞭望B07印度以“大手笔”军购推进本土军工升级 2014-11-06 2 2014年11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