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庆祝大会上,数百名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共聚一堂,回顾一年来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分享新闻报道背后的酸甜苦辣,共同为迎接下一次出发做好准备。
深入基层挖掘典型
做强正面宣传、做深主题报道、做亮典型宣传,一直都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市委宣传部组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设“中国梦·申城美”、“基层好干部”等专栏,在每个周一集中强势推出典型宣传,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许多感染人、打动人的典型报道,就是我们的记者从基层一线中跑出来的。
《解放日报》记者张骏曾长期蹲点杨浦区大桥街道广杭居民区,为了深入了解社区干部,她每天一部自行车,一串办公室钥匙,就跟平时上班一样去“报到”。在她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种符号或者标签,要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就是要将承载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写得形象、丰满,带有烟火气,能直抵心灵。这更要记者带着一颗心去,要能沉下去。”
同样身体力行扎根基层的,还有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的主持人海波,他和三位搭档一起主持的“家门口这点事”社区大讨论今年已经进入第二季。为了倾听居民真实的声音,海波和他的同事走出直播间,深入大街小巷,寻找社区话题,从物业费该不该涨,到业委会怎么成立,从小区步行街脏乱差如何治理,到宠物扰民谁来管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儿看似琐碎,却关乎着百姓冷暖,牵动着万家喜忧。
勇往直前追寻真相
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过去一年中,上海新闻界除了涌现出一大批传播正能量的新闻作品外,也出现了一些震撼人心、影响深远的舆论监督报道。
今年7月20日,上海电视台的“福喜问题肉”报道犹如平地一声惊雷,震惊了全国。在接到线人的举报线索后,福喜调查报道团队的记者们为了拿到最确凿的证据,化身工人,潜入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展开了两个多月的卧底调查。每天工作10个小时,上千次的重复拆箱、搬运动作,每天搬运原料加起来重达8到10吨,一名记者因为连续工作20天,手部肌腱都断裂了。更残酷的考验是心理上的煎熬,团队成员几乎与世隔绝,他们甚至不能和家人、朋友沟通。调查期间,一位记者的爱人突然要做手术,可他去医院陪了一晚上,就回到宿舍,只因害怕自己被工厂开除,让调查前功尽弃。
处境如此艰难,坚守的动力从何而来?“发现问题、探寻真相、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是人民的需求,也是新闻工作者矢志不变的责任。”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主持人臧熹替没有来到现场的同事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上海新闻工作者一年来的辛勤付出,如今结出了累累硕果:今年,3件作品同时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为近年来最多的一次;本报首席记者俞亮鑫更是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这是新闻记者个人的最高荣誉,也是上海新闻界的集体荣誉。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新格局,曾经并肩采访文娱新闻的同龄记者纷纷退居二线,但俞亮鑫没有退缩,依然保持旺盛热情,多产优质,平均每年发表作品800多篇,20多次获得上海市级以上的新闻奖。他说:“我感觉我的经历和阅历,正是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网络时代所稀缺的,也是那些年轻记者所稀缺的,我要发挥好自己的所长,坚守好职业道德,传播好正能量。”
本报记者 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