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锉、剪、贴、漆……彭逸民老先生就用一套最起码的袖珍DIY小工具,连续忙碌了一个月,终于把城隍庙的九曲桥做成了。想到自己大型缩微建筑模型《上海老城隍庙》又完成了一个主要部分,他不由得深深透了口气,露出了由衷的微笑。
老彭退休前,两点一线,家里、厂里。退休了,帮女儿女婿看看店面,2002年,泗泾镇上开始兴建安方塔,工地正好在老彭每天从家里去女婿的酒类批发店的必经之路上,他每天经过工地,必要站下来看一会。天天看,天天看,善于琢磨的他脑中突然灵光一闪,我是不是也能照着工地上的进程,做一个微型的安方塔呢?
一旦有了这个念头,他就闲不住了。邻居家正好在装修,门外扔了很多装修多下来的废料,他就把用得上的夹板边角料、废电线什么的一样样拣回来,自己又准备了竹筷、胶水、刻刀等等,开始着手造他的安方塔。于是他每天经过工地,就站下仔细观察揣摸,根据目测,画下图纸,然后回家照着做。工地上的安方塔往上建一层,老彭家的安方塔也跟着往上长高一层。经过大半年时间,泗泾镇上的安方塔落成了,老彭家里的安方塔也同步宣告完工。
他没有学过制图,更没有学过建筑,但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双做什么像什么的巧手。为了做成《上海老城隍庙》这个大型缩微模型,他带着照相机,一次一次跑到豫园去实地拍照考察。老彭家住松江泗泾镇,去一趟豫园,单程三十来公里,来回一趟,一天时间就过去了。为了做到不打折扣,他来来回回不知跑了多少趟。
为了不影响家里的日常生活,他在他家老房子的客厅一角辟了一个小小的工作间,摆了一张只有台式缝纫机大小的工作台,就靠着几件袖珍的手工制作工具,每天上午两小时,下午三小时,雷打不动,忙了整整一年,终于完成了《上海老城隍庙》。那黑瓦粉墙,朱红门窗,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仿得无一不精美绝伦自不用说,就连每扇门,每扇窗都能开能合,经得起推敲。还有九曲桥下的荷花,九曲桥上的行人,广场、街道上的各国游客,健身的、舞蹈的市民,老彭都用竹子雕得惟妙惟肖。
如此庞大的一个缩微建筑模型家里自然是放不下,好在他早已名声在外,泗泾镇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为他提供了展览场馆,整整一百平方米的一个大展厅,中间全部都是老彭的作品,泗泾镇成人学校过道的大玻璃橱窗里,也都陈列着他的作品。他的作品还送去各处展览过,获奖无数,特别是这个《上海老城隍庙》,获得了全国旧物改造DIY大赛一等奖。
自此,老彭的名气更响了,有人看中了他的作品,出价四万购买,他不舍得,却把作品全都交给泗泾镇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和泗泾成人学校收藏。
他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花了五个月,做成了一组以长征为主题的微型雕塑。整组作品刻画了335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全部是他用竹筷一个个精雕细刻而成。
为参与上海首届市民文化节,彭逸民不顾冬寒夏热,整天猫在自己的小工房里,制作《东方第一航母——辽宁号》。整整忙了三个月,他硬是赶在八一建军节前夕制出了一艘“辽宁号”。
十日谈
释放生命的精彩
她从年轻人的笑容中读出了乡愁,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