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已93岁高龄了,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是1952年随同身为先进工作者的丈夫住进曹杨一村的。搬进来的第一天晚上,我始终无法睡着,看着头顶的白炽灯照亮簇新的红漆地板、石灰墙面,回想起解放前点油灯、烧洋蜡的草棚生活,感叹自己算是赶上了好时代。
60多年过去了,曹杨新村老了,我也老了,但电力的发展依然眷顾着这片土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力部门落实“一户一表”政策,将曹杨新村原本陈旧不堪的电力线路更换一新,有了电力保障,家里添置了新冰箱和两台电视机,生活一天比一天舒心如意。
但自从居民家里用上空调后,曹杨新村旧供电设备和线路也似乎“疲态尽显”,尤其是夏季用电高峰时,故障总是不时出现:晚上白炽灯有时会闪,空调开着开着就停下来了,电力师傅很辛苦,每次抢修汗水直淌,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那样,我看着也心疼。
抢修结束,我就会问他们何时才能彻底解决停电问题,电力师傅无奈地摇摇头:“老太太,有问题请再打电话,我们再来修……”。他们服务态度很好,但硬件先天不足还是影响了居民生活。
现在,电力“光明工程”改造工程,将覆盖到整个曹杨新村,改造标准是确保居民用电20年不落后,这真是帮我们老百姓做的一件大好事呀!
普陀区曹杨一村居民 赵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