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感的胜利:建筑师与家人的房子(4)
贾冬婷
■ 赖特独创了一系列草原风格住宅,以“流水别墅”为代表
  ◆ 贾冬婷

  向东方学习:从空间到自然

  20世纪重视建筑地域性的起源,当推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比柯布西耶、密斯等现代建筑风云人物还大上一辈的赖特,身处远离现代建筑中心的美国,自认是美国草原文化的产物,倡导原生性的“有机建筑”。表面上看,“有机”与“现代”两者都是功能主义的,但是赖特认定“形式追随功能”只是较低层次的自然形式,建议以“形式与功能合一”的有机形式来提升这一口号的精神价值。他强调把建筑看作一个有机体,让其有自地面上长出来的感觉,同时匍匐在地面上,与大地共生。基于此,赖特设计了一系列以水平出挑的低矮大屋顶为特征的“草原风格”住宅。他解释说,把建筑的层高降低,是为了适应一个普通人的感受。“依据人的尺度,我尽量把建筑的体量向水平方向延伸,强调宽敞的空间感受。曾有人说:假如我再长高三英寸的话,我设计的住宅将会是截然不同的比例。这也未可知。”而标志性的大屋檐,则是基于中西部草原的气候。那里的居住环境在酷热与严寒、潮湿与干燥、昏暗与明亮之间交替,出挑的屋檐可以为建筑提供保护和遮蔽。赖特的有机建筑观还衍生出对材料的特殊要求。他的有机思想来源于生命科学,所要求的材料也产生于大自然。在他的成熟期建筑中,用的最多的是石头与木头,还有用泥土烧成的砖头。比如赖特在亚利桑那沙漠地带建立的自宅西塔里埃森,就使用了大石块,以与周围地景结合。走进大石砌筑的室内,仿佛进入原始时代的洞穴。他还让室内已作为装饰之用的中心壁炉重新回到燃起来,让火的光热、木的香味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中,从而使家的精神价值再次得以彰显。与之相对,更早建于威斯康星州的东塔里埃森,则对应周围环境呈现为田园牧歌式的。东西两个塔里埃森是赖特的自宅、工作室、学校,甚至可以说是他打造的乌托邦。尽管两地相距2000公里之遥,但是赖特每年都率领弟子们来回迁徙,4月到11月待在东塔里埃森,11月到来年4月则在西塔里埃森。在赖特生前,改造塔里埃森的铁锤声一直没有中断,至今它还被人持续延用,是最能实践赖特与自然共生思想的建筑。

  与赖特的有机主义相呼应,其他地域的一些代表建筑师也在探索技术与风土共生的途径。建筑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定义为一种“开放的地域性”,即将现代技术当作特定地域建筑的开放性补充,同时检讨现代建筑的技术化倾向对人性与身体感官的漠视。在这一路径上做出最早也是最持久努力的是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他在1935年的《理性主义和人》一文里表明了对现代建筑有选择继承的态度:“在光谱末端,存在着纯粹的人性问题。”他对于技术与人性间的微妙关系保持一种理性态度:“不是要反对理性主义倾向,而是要将理性的方法,从技术领域转向人文和心理学领域。”阿尔托的家乡芬兰是一个同时由森林与城市、树木与石头、宁静与噪声构成的具有双重性的国家,芬兰“自然城市”的浪漫主义也自然而然体现在阿尔托的建筑设计里。芬兰语中阿尔托(Aalto)就是“波浪”的意思,巧合的是,波浪形自由曲线的空间手法也是阿尔托的一大标志。乍看之下不规则的形态,其实是源于把气候与地形等条件纳入工业合理性的设计。着眼于芬兰大量的木材资源,阿尔托创造出弯曲胶合板家具和建筑,将传统材料带入现代建筑,同时作为一种依靠直觉的、更具批判性的设计途径,比通常的线性逻辑更能折射环境。在他经典的梅丽娅别墅设计中,就采用了清水砖墙、抹灰墙与木板壁的混合,而更重要的是,将本土材料处理成能与人体发生知觉关联。在梅丽娅住宅里,阿尔托在钢柱伸手可及的地方绑扎自然材料,并仔细处理门把手的材料与形状以匹配手感。而地面处理的细节更是精妙,从壁炉到起居室的琴房,地面材料从地砖到木地板再变为粗糙的铺路石,不但关注着行走着脚掌与地面接触的微妙变化,还对倾听者提示着由远及近的脚步声变化。 

  同样是基于人的情感,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也寻求一种感官的和附着于土地的建筑,一种间接参照墨西哥农庄的建筑。比如他在代表性的自宅设计中,为了确保不同空间的私密性,大量使用墙体以给室内带来幽暗的氛围。在楼梯间等高光处,他用悬挂在墙体上的金箔营造出金色弥漫的光线。而对被庇护的庭院植物,巴拉干则并不拒绝使用整墙的大玻璃,而且让视线沿着墙壁与地面滑向室外花园的林木花卉,仅剩的中央十字窗框则如同对自然的礼拜。与阿尔托一样,巴拉干将现代建筑要为普通人盖房子的使命,提升到建造让普通人身体能够感知到的房子。 

  在赖特西塔里埃森混凝土墙的中心壁龛里,一块铜牌上刻着一些英文,意思是“建筑的意义不是屋顶和墙,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空间”——取自《老子》中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种道家“无”的哲学,启发现代建筑师以空间为建筑的主题,然后再推演为建筑的形式。这也成为自然主义信徒赖特的建筑哲学,他自认向东方学习了很多。

  老子的自然哲学,在建筑上如何体现?台湾建筑师汉宝德认为,可以分为两方面去解释:一是在感官上要亲近的自然,是道家思想推演到生活的结果;一是在理性上所顺从的自然,是心性修养的原则。前者在建筑上是一种环境观,后者在建筑上是一种功能观。而在现代建筑的理念中,这两者都是很重要的。拜钢骨和玻璃所赐,现代建筑打开了以防御性和安全性为主要考虑的封闭性住宅,亲近自然。另一方面,顺从自然其实就是现代建筑的合理主义精神,演化为功能主义,是一种空间有效利用的观念。因此,东方的空间思想,在逻辑上与现代建筑有相通之处。 

  反映在空间上,东方思想也早就与现代建筑开始了抽象对话,特别体现在密斯的玻璃盒子设计上。汉宝德说,现代建筑是以柱梁系统取代了过去的承重墙。这一点对中国传统建筑来说并不新鲜,因为我们自古就采用“墙倒屋不塌”的柱梁结构,只是使用的是木材,梁上多了装饰性的桁架而已。另外古人内部的分隔是按柱分间的,而现代室内则自由地按功能区隔空间。有了柱梁之后,用墙壁与玻璃围合空间,这与中国建筑也相同。传统中国建筑并没有玻璃,但在正面使用落地门,使用格子窗花贴纸采光。所以在现代住宅设计中,起居室对外的落地玻璃窗有中式传统落地门的感觉。更有趣的是密斯的院落住宅,把住宅建立在有围墙的院落内,以使室内外联结。这与西方传统的堡垒型建筑、开放式院落不同,这是密斯为了密集城市住宅的私密性而借鉴的地中海住宅手法,而恰好也是中国传统住宅的一大特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首个国家宪法日
   第A05版:首个国家宪法日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3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专版/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新民好吃
   第B14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新民晚报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本报信息
情感的胜利:建筑师与家人的房子(4)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32情感的胜利:建筑师与家人的房子(4) 2014-12-04 2 2014年12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