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每天众多顾客的慕名而来,“金时代顺风”给人的印象是,这里的出品和其他连锁店一样,口味一致,这里的消费人群依旧是平民式的家庭消费。当许多高端餐饮因当前奢华宴请遭遇清冷而转型为家庭消费模式时,顺风餐饮并未刻意转型,依然保持着以往一贯的家庭消费经营模式,这就使得其原有的顾客不减反增,引起了沪上一些餐饮企业对“顺风”经营模式的探索。
公款消费得以遏制,大吃大喝渐失市场,社会上的冲动消费变为实实在在的理性消费。这种消费观念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对于请客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诠释,餐饮消费由以往的“大”逐渐向“小”发展,由奢华向平民靠拢。由此,餐饮市场吹起了习习寒风,但并未进入“严寒”,而是进入了新的拐点——家庭消费时代的来临。
如今,餐饮同行最为关心的是,“金时代顺风”企业为何依旧生意兴隆。当同行从媒体中得知,“顺风”的成功是建立在“家庭消费”这一群体时,无不拍手称赞。它代表了当今餐饮平民路线的时代烙印,并旗帜鲜明地高举家庭消费的旗帜,它不仅仅是当今的转型而为,而是其自上海开业至今的一贯立场,并得到食客的认可及捧场。这种接地气的家庭消费,与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它还以餐饮文化为导向,支撑企业的迅猛发展。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运行模式,释放出了其成功运作的时代气息。
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顺风顺水”的首位,使得家庭消费具有亲和力及向心力。从纵向看,其餐饮始终定位于家庭消费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可谓以不变应万变;从横向看,其餐饮的家庭消费理念,既满足了家庭消费的庞大群体,也兼顾了商务宴请的消费需求,从午餐的人均消费50元,到亲朋好友聚餐的人均100元,再到商务宴请的人均500元,以至隆重宴请的每桌上万元。“金时代顺风”董事长吴稚亮的比喻为:“走中间,顾两头。”
在“顺风”各大连锁店大厅,每天客流云集,望眼欲穿的食客常常排起长龙,翘首等位。因为该饭店的菜肴和点心,朴实中透着讲究,给上海吃客留下了难以忘却的情结。那些长久未去品尝的顾客无不魂牵梦萦,一有饭局,自然直奔而去。
吴董颇为自豪地认为:在“顺风”用餐,有面子,有人气,有美味。说到底,其经营之道是在捕捉餐饮市场最大的商机群体。
以家庭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完全是以顺应社会消费大宗为出发点的,故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一种能扎实落地的可行思路,而这种生命力的表现,自去年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以来,体现的淋漓尽致并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从宏观上分析,这种贴近市民的消费理念,与餐饮出品的水准息息相关,但又无必然联系。因为只要餐饮服务的基准面准确,符合市场规律和民心需求的集合点准确,任何行业的产品都将在市场经营中有其一席之地而存在于世。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看似并不起眼,但市场需求极大的产品屡受欢迎的缘故。
家庭消费的魅力,在于凡去过“金时代顺风”就餐的食客,除了对其过硬的出品大加赞赏之外,对它的企业文化及营销思路更是佩服有加,对其发展中的一个个生动故事铭记在心,因而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该饭店的强烈关注。因为在其近几年的发展中,每年新开四家连锁店的发展规模,以及沪上几家著名媒体的宣传而引发的轰动效应,对上海餐饮市场有着强烈的冲击波和号召力,这种“贵而不贵”“和谐消费”引导式消费推广,虽然改变不了餐饮市场的现有结构,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陌生的新人走进“顺风”,同时,为原有的食客脸上争光添彩,进一步得以巩固并锁定。如今,家庭消费被更多的高端餐饮店得以接受并加以推广,即为佐证。
2014上半年,“金时代顺风”餐饮指标依旧保持原有的水平且略有上升,可见其掌门人颇具经营之道的合理定价和哲学思维的准确定位。它的这种家庭消费方式,无论是现在面对中央“八项规定”或“六项禁令”,还是十四年前在上海大剧院对面中区广场的首家开业,都是在追求和呼唤人们理性消费的回归。也正是长期以来对家庭消费的坚守,十几年来虽然无法改变会所式的奢华宴请,却引导了食客对顺风餐饮的极大认可。随着时间的延续和社会文明的不断推进,家庭消费因其强大的气场,必然成为餐饮市场的主流。
如果把当年进入上海开业时“衣食住行常人心,顺风顺水老百姓”的广告语,看作是其第一份“宣言书”的话,那么,2012年吴稚亮先生对本企业提出的“做事光明正大,出品货真价实”十六字经营信条,如同是第二份“宣言书”,它成了“顺风人”融入血脉的哲学理念和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