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门槛低 赚钱不容易
今年40出头的王雪梅是桃源村本地人,高中毕业后,她卖过服装,销售过化妆品,经营过绿化工程。 “崇明是生态岛,发展农业前景很好。”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这样说,王雪梅有点心动了。2009年,王雪梅和丈夫唐东生商量后,揣着所有的积蓄,回到家乡堡镇桃源村,联合周边农户,组建成立了上海宜家粮食专业合作社。
王雪梅说,在农村创业,门槛虽低,但起步遇到的阻力却很大。起初大家还以为她是回乡探亲。当看到她真的决心扎根下来,一位亲戚语重心长地对她说:“雪梅啊,我干了一辈子农活,从来没见过地里刨出金子来!”
虚心学技术 天天泡蟹塘
创业的路子,比想象中难。最初想种植优质稻米,但合作社的地太分散,也没有大型农机,不适合大规模种植,不得不放弃。然后想到发展大棚蔬菜,但刚起步手头资金有限,而且没有固定客户,管理也跟不上,用工成本也高,想要有多大的效益,基本不可能。
王雪梅最终想到了立体生态种养。2009年,王雪梅先后到外地和兄弟乡镇学习立体生态种养殖及河蟹养殖技术,没有经验,她就向老师傅虚心请教,一点一滴积累。几个月过去,王雪梅终于掌握了相关技术,并在桃源村建立了一个小规模的立体种养殖基地。
那段时间,王雪梅天天“泡”在农田蟹塘里,时时观察蟹苗的生长,一日睡不上几个小时觉。她渐渐地瘦了,不过最后清水蟹都卖出了好价钱,蟹田稻也一茬一茬地收获了。
多条腿走路 圆梦需助力
“多条腿走路,才能让合作社走得更远!”2013年,王雪梅在村里承包下200亩土地,建设设施大棚,种植绿色蔬菜。有一次,王雪梅大老远把一车生菜运到市区批发市场,由于当年的生菜产量特别高,使得所有菜农不得不降低菜价销售。一天下来,销售情况大大低于预期,而堆积在卡车中的生菜由于积热出现腐坏。这一茬,王雪梅亏了好几万元。
那次市场判断失误,让王雪梅下定决心争取,使合作社成为县里首批与上海市“菜篮子”工程签约的绿叶菜供应基地,还添置了一辆冷柜车,在网上团购销售蔬菜。
在王雪梅看来,还有许多“隐形门槛”,比如后续资金投入、技术、信息、市场、风险防范等因素,都是必须迈过去的坎。
现在,从事农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王雪梅却说:“我越干越有味,已经认定这一行,谁说土地里就不能刨出金子来呢?”
通讯员 王宗双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