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杀人劫车案
明德茂老家在泰州,他住在福州路公安大院的九层杂物仓库里,一住就是20多年,除了吃饭和睡觉,就在办公室里工作。琢磨那些千奇百怪的痕迹已成为他生活的常态和习惯。
1982年9月15日深夜,秋雨淅沥。在上海市奎照路江湾镇附近,发生了解放以来首起杀人劫车案。罪犯开枪打死司机,抢走钱款仓皇逃遁。
翌日清晨,当明德茂坐着呼啸的警车来到现场时,被堵的车辆已排成了几公里长的蛇阵,爱看热闹的上海人早把路中的小车围得水泄不通。许多有价值的痕迹已被围观者和雨水破坏殆尽。
为疏通交通,有人建议将出事的那辆车开到附近安全处。明德茂果断地阻止道:“这可千万使不得,否则方向盘上的痕迹全破坏了。”
那怎么办?总不能这样堵下去吧?明德茂沉思良久,突发灵感,他建议道:“是否能找一辆吊车,将小车吊走?”刑侦处长端木宏裕采纳了他的建议,很快开来了一辆长臂吊车,小车被吊至闸北公安分局空房间内。
明德茂拿着放大镜在车上小心翼翼地上下搜索,终于在方向盘上觅到两枚模糊的血指印。
一阵兴奋之后,他又犯起愁来:方向盘上顶棚、前挡风玻璃的空间都有限,痕迹怎么摄取下来?他围着小车来回转悠,不断地观察思索。突然,他来了灵感,干脆将方向盘拆下来,再照相提取痕迹。他果断地撤下方向盘,带到了办公室里,经过小心寻觅,终于在方向盘上找到了几个指纹。明德茂一拍桌子,得意地说,可以破案了。但难题又接踵而来:方向盘是圆的,开车时可以任意旋转,到底是哪个手指所留,一时却难以断定。
明德茂从出租汽车公司借来了型号相同的小车,请驾驶员到人民广场做模拟实验。他仔细瞅着圆盘拐弯的位置,最终定为右中指指纹系罪犯所留。经过72小时的大海捞针,终于在50万枚有前科的指纹档案中,找到一枚相吻合的指纹,它是曾劳教过2年的某厂工人王慈中的。
当侦查员来到该厂了解情况时,厂保卫科科长和厂长都很惊讶:“你们是否搞错了?他是我厂‘改造好了的典型’,系厂、公司和局三级先进工作者,工作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每天晚上加班。”厂长神情庄重地说:“你们回去再好好核实一下,千万要慎重啊,万一抓错了人,影响太大了。”
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林德明听罢侦查员的汇报后,脸色凝重地问明德茂:“你看这结论到底可靠不?”明德茂毫不犹豫地点点头,坚定地道:“绝对可靠!不会错!”林副局长再三强调:“人命关天,千万不能错!”
嫌疑人被带到审讯室后,开始佯装不知,一副委屈的样子,但侦查员给其看所留指纹时,嫌疑人不得不如实招来。
事后,林德明副局长亲自给明德茂颁发了二等功勋章。
上海人不会忘记1988年3月24日这个悲惨的日子。下午2时20分,上海嘉定封浜站附近突然爆发出一声震撼人心的巨响。从南京开往杭州的311次客车和长沙开往上海的208次客车发生正面冲撞,伤数十人,死亡28人,其中日本学生27人。
据311次列车驾驶员供述:事故原因是列车制动失灵。为此,调查的重点和关键是“制动失灵”的主要部件——折角塞门。然而,事故的当天从相撞处仅寻觅到17块折角塞门的碎片,尚不能拼齐。据此,铁路技术组的专家与国务院调查组的专家“会诊”鉴定时各执己见。认为“制动失灵”者有之,认为人为造成者有之,认为两者巧合在一起的亦有之。最后调查组请上海市公安局协助调查。
痕迹侦探明德茂奉命出山全面调查。铁路专家见老明一来到调查组,便手拿碎片,向他解释道:“这个折角塞门就如水龙头开关,阀忒处于180度时通风制动,处于90度时就不通风不制动。从现场捡到的碎片分析,阀芯壳上被挤压的痕迹是处于180度位置,说明司机已制动刹车,事故显然是制动失灵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