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一段时间,中国篮球裁判的日子很不好过,几乎每次比赛中的争议,矛头都指向裁判的误判、错判和漏判。CBA赛场,佛山主场对北京、新疆主场对北京、东莞主场对浙江等比赛,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争议事件,裁判李平等人也因此被禁赛多场;WCBA赛场,曾执法过奥运会的金哨彭玲也在山西主场被特警保护离开,事后她还被山西女篮以及山西球迷发了公开信,而八一女篮主场与黑龙江队的比赛,后者因不满裁判判罚而罢赛被判0比20负;昨晚又有消息传来,WCBA9-12名排名赛中,四川队与浙江队产生冲突,由于双方行为严重违反体育道德,两队都被取消比赛资格……
上述这些争议和冲突,确实都和裁判的临场表现有关,动辄拿裁判说事儿,也成了许多球队和球迷的下意识反应。不过裁判固然有误判、错判和漏判,但不可否认,相关人士的心态失衡也是造成冲突的一大原因——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站到了裁判的对立面,一有争议发生就想当然认为是裁判的错,而被放到放大镜下的裁判们,不但背负着过重的心理压力工作,甚至有人因此而产生了逆反情绪,进入一种“你针对我、我针对你”的恶性循环。
裁判也是人,犯错在所难免。这句话,被很多人认为是裁判的借口,不过这却是一句实在话。从主观上讲,虽然不能排除有个别裁判没有公正执法,但相信大多数裁判不会故意吹黑哨、偏哨,不过在现在的舆论环境下,裁判成了负面情绪发泄桶,成了球队输球的罪魁祸首,这种心态实在要不得——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中国篮协,作为中国篮球的大家长,篮协在裁判水平的培养、对裁判过失的处罚、对球队形成正确胜负观等多方面,都存在种种不作为的过失,现在裁判反而成了唯一的替罪羊。
过于看重比赛输赢,以至于产生一种“输球就怪裁判”的奇怪心理,成了许多争议和冲突的导火索。现在的中国篮球,充斥着一股不健康的戾气,那就是多个角色之间的互相敌对甚至仇视,这种戾气的存在,对于中国篮球的发展来说,绝对不是一种正能量。本报记者 李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