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进入“微信”后,总想发一些能引起“好友”关注的“段子”。转发了无数个“链接”后,都反响平平,一下子,就失去了上“微信”的兴趣。
那天午后,读了几页书后,人懒懒的,便端着茶杯在屋内逛荡。走到厨房,发现储物架上放着一只绿油油的葫芦,挺吸引人的,边上还有两个土豆与一头蒜。这不酷似油画中的静物组合吗?霎时,兴味油然而生。于是,我把葫芦、土豆、蒜拿到桌上,又把手中的茶杯放上去,按静物画的样子摆放好,拿起手机拍了两张,打开相册框一看,却与静物画的意境相去甚远,兴致顿时泄了。。
忽然,想起年轻人现在什么都要在微信上“晒一晒”,本人也不妨把此照发到“微信”上去,展示一下咱平头百姓的日常生活。
捣鼓了半天,照片终于发上去了。看着发在微信上的几样蔬菜,心想,这像写文章一样,总得有个主题吧。但写在哪里呢?想起平时评论人家微信使用的“评论”键。就按开右下方的灰色小框,在框内写了起来:今天买的菜:绿的葫芦、黄的土豆、白的蒜头;明天葫芦炒肉片,土豆排骨汤,蒜泥拌黑木耳。发完后,我就去看望母亲了。
大概是普通、土气的蔬菜接了“地气”。晚上回来打开微信,朋友圈内的信息一条条进来,不仅点赞者众多,而且许多好友还留了言,让我真有些“受宠若惊”,一下子体会到了年轻的“微信控”们的“幸福感”。
一位卫生报记者称:健康食品!一位从事社会福利的领导赞:舒服的日子!一位中老年杂志的主编说:真营养,保健。一位社区服务管理者说:简单而有营养。不过葫芦有些像梨。一位大学生公务员说:感觉可以画下来。她的一位同事附和:对的,很像静物素描(此言道出了我的初衷)。一位卫生系统领导对我提出了“质疑”:你会烧菜吗?稀罕事啊!最后,我的发小小胡问我:做大厨了?
我“沉浸”在朋友圈的点赞中而“陶醉”,于是“鲜夹夹”(上海话“卖弄”的意思)地把手机拿给老婆大人看。她看了也不禁笑道:我几元钱买了只葫芦,让你成为“微信”达人了,夹算额(上海话“划算”的意思)!我附和道,只是颜色有些单调。她说你怎么不把番茄拍进去,红红的多好看!我问哪里有?她答就在厨房里。我进厨房一看,塑料篮里果然有三只番茄,被半张豆腐衣遮住了。
从厨房出来,老婆对我说:人家小胡说你做大厨了!明天开始,你买菜、烧饭。让我也歇歇力!我一怔:发微信发来个“差使”,我这不自挖陷阱自跳吗?老婆见状,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