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不懂历史?到底是谁在刻意扭曲历史,美化侵略?日本右翼还看哪些电影不顺眼?他们自己精心炮制过哪些二战“招魂神剧”?
看都没看就开骂
在安倍晋三政府上台后不断为右翼翻案、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大背景下,《坚不可摧》显然触动了日本右翼的敏感神经,自然会让他们气急败坏,进而恼羞成怒。
“他们当中甚至没有一个人看过这部电影……”日本文化专家、记者罗兰·凯尔茨说。
右翼人士、神职人员竹内陆广(音译)声称朱莉应该去学学历史,并妄言被处以极刑的日本战犯受到的是“政治罪名指控”,而非施暴和酷刑。他还告诉美联社记者,原著中对日本的战俘营内“食人”现象的描写“绝对不存在”。
日本右翼这样低级的表演当然不是首次。2007年在中国上映的纪录片《南京》是第一部以外国人的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从创作开始就受到全世界关注,并在当年的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引起轰动。该片的制片人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莱恩塞斯。
这样一部真实记录历史的影片,自然引起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恐惧。莱恩塞斯和片中一名日本演员的博客,曾一度充斥着日本右翼分子的谩骂。影片的三位日本助理制片人由于朋友和家人的压力,不得不中途退出。
此外,2006年由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美国电影《父辈的旗帜》及其姐妹篇《硫磺岛来信》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前者从美国人的角度,后者从日本人的角度描写了二战中,美日争夺硫磺岛的战役。这两部片子由美国导演拍摄,其实还对一些日军官兵进行了正面描写,但其反战的主题仍令日本右翼分子十分不满。
日本评论家佐藤健志专门发表文章评述“硫磺岛两部作品的功与罪”。他首先强调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还存在很多缺陷……忽略了日本发动战争“积极的一面”。例如,对于亚洲各国来说,大东亚战争就是为 脱离欧美支配而获得自由的战争。他还说,伊斯特伍德作为战胜国的导演,想通过世界最高水平的电影来描述敌国日本,这种行为本身就有站在美国的角度夸耀、贬低日本人的一面。
招魂神剧好露骨
战后至上世纪70年代,日本电影界曾一度拍摄了大量深刻反思战争和军国主义的影片。然而,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国内左翼思潮式微,以二战为题材的影片也逐渐减少,对战争的记忆和反思渐渐变得暧昧模糊。
2005年时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日本却拍摄了多部右翼思潮电影,最露骨的莫过于《男人的大和号》。为了拍摄这部反映日本二战超级战列舰的电影,相关电影公司还不惜血本,斥资近5000万人民币复制“大和号”战舰模型。
“大和号”建成于1941年12月,是当时世界最巨型的战舰,全长862英尺,排水量达6.5万吨。它建成后就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一大战争工具,在太平洋战争中犯下累累罪行。但它最终亦遭毁灭下场,这艘被日本侵略者称为不能摧毁的舰艇,终在1945年4月被美军击沉在中国东海,舰上3000名官兵几乎全部葬身海底。
《男人的大和号》极力歌颂日舰上男人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如果不懂历史的观众,看了这部电影,甚至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浑然不知这是美化罪恶的战争的影片。日本右翼分子一直视“大和号”为其“帝国精神”象征,不断以它为题材为军国主义借尸还魂。
此外,日本电影界拍摄了多部反映旧日本海军以及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电影,当中虽不乏反战和祈求和平的观点,但更多的是反映日本谋求政治与军事大国地位以及右翼思潮。
2005年上映的《亡国舰队》又译为《亡国神盾舰》,主要讲述的是日本战后海上自卫队防御体系存在的必要性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思潮之间的冲突。
为了拍摄《亡国舰队》,日本海上自卫队不仅积极为剧组创造条件,日本航空自卫队F-2战斗机更是第一次参演电影。
《亡国舰队》一度被看做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形象宣传片,但是该片并不是一部作风严谨的军事电影,甚至出现“浦风”号用主炮击毁来袭的鱼叉导弹这样的“笑话”。
“厌华憎韩”成风气
在日本,有一些明显带有意淫色彩的书籍,活脱脱成为日本出版界的“抗中(韩)神剧”。
东京涩谷区惠比寿的有邻堂书店,几部“厌华憎韩”畅销书被摆在十分醒目的位置。扫一眼“国际关系”图书专柜,书名上的中国和韩国几乎都与“陷阱”、“诅咒”、“自毁”、“呆”、“儒祸”等各种贬义词相伴,相当刺眼。
据新华社驻东京记者粗略统计,“厌华憎韩”作品霸占了专柜的半壁江山。且在专柜的推荐角中,也几乎都是此类作品。“厌华憎韩”这类诋毁中伤中韩两国的作品,如今已成日本图书业的一个重要门类。
以“中国”为关键词在日本亚马逊图书频道中搜索,结果排在前列的图书大多也是诋毁中伤中韩的作品,比如《世界开始真正抛弃中韩》、《中韩100个令人无法容忍的恶行》等。这些书在日本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上也名列前茅。
这些“厌华憎韩”出版物质量低下,但却大行其道。这背后原因是,随着中日、韩日关系前一阶段持续恶化,中韩成为日本社会舆论热点。
注意到社会舆论热点和读者的心态变化后,“嗅觉敏锐”的日本出版界开始推出“厌华憎韩”作品。结果,市场反应出奇的好。尝到甜头后,出版界便更加卖力策划这类作品,其销量也逐步增加。整个出版界可谓陷入了一种“卖得越好,推得越多”的恶性循环。有日本出版界人士指出,“销量那么好,怎么可能停下来”。
除了商业因素,“厌华憎韩”还反映出一些日本社会的深层次变化。日本知名媒体人安田浩一一针见血地指出,厌华憎韩的深层原因是一些日本人打心底瞧不起中韩。不少日本人一直对中韩有歧视心理,而且近年来随着中韩国力上升,他们还产生了“被夺走某种东西”的危机感。这种大环境给“厌华憎韩”作品提供滋生土壤。
当然,日本杂志界也不乏反思之声。《现代周刊》在今年1月25日一期封面文章中,指出厌华憎韩带来的危害:“以前日本网络右翼主要以对社会不满的无业人员为中心,而如今一流企业员工、普通的主妇和学生成为网络右翼主力。这和出版界的厌华憎韩风气不无关系。日常生活中充斥着诋毁中韩的信息,造成越来越多的人慢慢地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最终不知不觉沦为网络右翼。” 欣华